法云地

菩萨到了法云地就是法王子了,位居补处,即将圆满成佛,所以法云地的意义重大,不过,从力量的角度来看法的出现又涉及到了五的车循环,法是力量的运用,必然经过车循环的积累过程,所以在力量中法的地位并不高,而且带有利用刑人用说桎楛的性质,所以《尚书·吕刑》为法所作的定义是“惟作五虐之刑曰法。▪这是惟入于林中,在火山旅中发生的事情,所以涉及到云,云指的是密云不雨自我西郊,云出现的时候是在火山旅-艮为山中,积雷成丹的力量入密,这是雷火丰的力量发展到了雷山小过,再进入到风天小畜-水天需时,意味着再度进入到用六中,所以再度出现了车循环,所以在十地中谈到神通。

事实上菩萨在第三地就证得五神通,在西游记中搬运车迟三十三难之后就进入到大显神通的大赌输赢三十四难中,可以知道神通来自车循环的积累,法云地的神通指的是神足通,华严经对神足通的描述是:“五种神通者,谓此菩萨的无量神通力,能动大地,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或隐或显。石壁山障所住无碍,犹如虚空,于虚空中跏趺而去,同于飞鸟。入地入水,履水如地。身出烟焰如大火聚,复雨于水犹如大云,三千大千世界劫火炽然,其水能灭。日月在空,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扪摸摩触。其身自在乃至梵世,是为神足通。”十地菩萨不但能自在说法,而且能遍法界而现神通,现身说法,“现种种身”,就是神足通的表现,“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实际上法云谈的是神足通,而神足通的出现自然意味着车循环的复出,视履考祥其旋元吉中的旋是火山旅旗帜与足的结合,旅中两个前后相随的万被足所取代,有了足就有车循环,这就是《诗经·小雅·黄鸟》中的:“言旋言归,复我邦族。”,意味着天泽履-雷泽归妹的輹循环中的车被启动了。

十地是智波罗蜜多增胜,也有偏胜之说,都是强调智波罗蜜多在十地中超越了其他的修行,智是知日,知是“知临,大君之宜,吉”,知临是天位的大的反行,知临会产生宜的效果,火泽睽-山泽损的力量会形成车循环,所以智中有日,日的出现也说明了车循环的存在,但是结果是吉的,因为火天大有的力量可以产生顶天功德,所以天位的大和人位的大在人位的艮中相会,进入到密云不雨中,雨是火天大有的自我加持发展到了山天大畜的程度,所以力量非常大,可以打造金刚不坏身,抵消了车循环的负面效果,而且将如的力量将火山旅向上推送到鸟焚其巢的高度,形成了力量上的真如,也将山地剥发展到了另外一个高度,不过,智波罗蜜多在运用法和云时必然面临一种抉择,产生了是否继续往究竟金刚道迈进的抉择,只要有车循环的踪影,即使再有智慧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虚弱,法和云就不可能并存,决心进入究竟金刚道就变成了密云地,佛的十力都涉及到智力,而“知定态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实际上就是明白车循环中的萃如嗟如,而“知种种胜解智力”就是知道如何完成雷水解并且转入火雷筮盍以建立人位的震中的胜,“菩萨知一切法真实,知一切如来力,普觉悟法界门,是名智波罗蜜”,对于金刚道上的菩萨已经不存在法界门的问题,否则就登不上金刚道,如果不懂易经,那么这个法界门就变得虚无缥缈不可及,再往高一点谈,成佛也在力量中,否则就不需要十种如来力了,如来力也在易经的范畴中,从易经的角度来认识佛的十力才能真正地符合力量之道。

从成佛的角度来看,法云地中的车循环并不可取,因为足以破坏金刚不坏身的成果,力量是成佛的根本,力量的品质不能损坏,尤其在法云地中“菩萨静虑度得以增胜,能极为善巧地了知善慧诸谛的微妙体性”,这在车循环中是不可能的,静虑是坐禅时住心于一境,冥想妙理,可以涤除杂念,也可以静心思考,冥想妙理,车循环与静虑不相容,车循环不是禅定,处于三星在户的状态,十地的最高境界是“十地满心,名金刚喻定。因此位的定力能破一切烦恼,犹如金刚之能摧一切物,故名金刚喻定,又称为金刚三昧金刚心”,金刚喻定既是禅定就必须完成三星在天,才有禅,金刚喻定是在完成了“冥豫成,有渝”时,才达到的境界,只有在直的力量中才能出现,在车循环中是没有金刚喻定的,所要解脱的是发起大神通智障,而不是陷入大神通智障中,车循环就是大神通智障。

法云的出现实际上结束了金刚道,从天泽履-雷泽归妹的輹循环中重新进入到了天水讼-山泽损的车循环中,如果不在金刚道上证得金刚心,又如何能称为金刚心?唯一的功能是让“诸菩萨速能发起出世无分别不住流转寂灭道所摄慧波罗蜜多”,不住流转是车循环的表徵,寂灭道所摄慧波罗蜜多是小乘的出世心法,就结束了金刚道,小乘最后只能成四果罗汉——阿罗汉,无法究竟成佛,关键就在于没有摆脱习坎,才会在金刚道上重新入于坎窞,法云地是大乘与小乘的告别地,小乘已经完成了解脱,大乘则继续前行,二地至十地都在修道位中,到了十地只是完成“解脱金刚道”,十地之后才是究竟位,进入“究竟金刚道”,还是在力量中,中华文化中以易经为基础的信息非常直白,不会转弯抹角,不存在误区,目的在帮助后人完成理想,理想的丧失往往是因为无法突破力量的陷阱,认识力量可以延伸理想,距离成佛只有一步之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