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 捭阖策 反应篇之一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

《庄子·寓言》提到:“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己是利己,同是同人,与己同是来反之后完成了殷见曰同,意味着已经超越了利己,在有厉中才能完成同人,这个时候已经是天,达到了同声相应,已经在第六层次,不与己同则还在车循环中,还在来反中,犹在第五层次,所以庄子的应和反是完全不同的境界,而鬼谷子的反应则在说明经由来反达到同声相应的过程,告公用圭用于山地剥之后就进入到了鸿渐于磬的声音世界,士从水山蹇退回到风山渐时就在“遥闻声而相思”中,还在四时之见中,还不是究竟,因为只发展到有疾的高度,并没有完成同人,必须从来反达到“同声相应”才符合天道,反应谈的是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来反时完成了告公用圭的转型,也就是完成了善复,才能从“遥闻声而相思”发展到“同声相应”,同声相应的时候已经完成了善复,所以已经是得一者,自然可以同声相应。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古不能作王假有家时期与王假有庙时期的对比,因为王假有家时期的天位的兑和人位的兑都无法拆分而行,以至于“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字指的是车循环中的坎中子,由于没有坎中子,所以没有车循环,就无法称为大化,因为没有以震为雷作为化的力量,所以严格地说王假有家时期没有大化者,只能称为告公用圭者,有的金文在古上加三十,义为惟十有三祀中,“天为古”,古之大化者是天之大化者,以符合天道的方式完成了善复者才是古之大化者,否则只是孚乃利用禴中的阴阳大化者;

无形是老子口中的“大象无形”,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谈的是道,结论是“夫唯道,善贷且成。”只有道既能够完成无平不陂,也能够完成冥豫成,大象是由豫中的震为雷,人位的艮已经从折其右肱时的有发展到了无了,无所往的时候万物已经在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中变得无形了,所以雷地豫的大象与无形俱生,而且将在地雷复的力量中死而后生,完成了善复就是得一者,所以得一者的告公用圭才是天之大化。

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水山蹇的来反来自于风山渐的往,风山渐在其羽可用为仪的心法之下来到水山蹇中,水山蹇中可以来来往往,在风山渐中观我生进退的时候观者就是观自在菩萨,这个时候既可以藉着风水涣而进入到行深中,也可以藉着般若波罗蜜多完成时归,吴承恩在西游记中用《多心经》取代《心经》,指出了心经所处的时空正是来反的时候,开始谈《多心经》的时候在第十九回,刚刚开始水中行,还在空中,行者颇有排斥心理,到了第八十五回时已经在时归中,所以行者主动提及,反以观往还在第十九回时,在来反之后退到风山渐中,完成四时之见,反以知古则在第八十五回,这个时候已经完成了告公用圭的转型,成为得一者。

反以知古是完成时归之后告公用圭就具备了顶天功德,就如同天风姤中的告公用圭一般;覆是覆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覆舟就过涉灭顶了,泽风大过中的见是山火贲所造成的过涉灭顶的方式所完成的四时之见,覆以验来指的是过涉灭顶是来反的效验,也就是来誉,覆以验来的目的是深潜到泽雷随-水雷屯。

鬼谷子在《抵巇篇》中提到:“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在《决篇》中谈到:“于事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来反不仅是决的时候,同时也是告公用圭的转型时机,“观往验来”可以说是“观我生进退”的深化,深化了在观我生进退的时候所应该做的事情,不是坐视,“观往验来”成为鬼谷子的重要观点,重要性直追“去彼取此”在道德经三度出现的意义。

覆以知今的今指的是火水未济时的气,过涉灭顶时完成了四时之见,再来时就进入到火泽睽中,火泽睽的人位的震被用在车循环,就濡其尾了,覆以知今时的告公用圭成为火水未济中的阴阳大化,阴阳大化是练气还神的核心,无所往就到了炼神还虚的时候;

反以知彼指的是来反是丹的反行入口,丹的反行入口是甘临,告公用圭的力量都集中在水山蹇的人位的艮中,甘临之后进入到无攸利的车循环中,正是“彼月而微”的时候,在无所往的时候完成了善复,所以善复的基础是彼月而微。

覆以知己指的是过涉灭顶是利己的结果,己事遄往-使遄有喜在有它时完成过涉灭顶,所以覆以知己;远复能够完成天山遁必须加上有厉的功德,有厉时已经脱离了利己,没有了利己之心才可以完成归藏。

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事是或从王事,王事是折其右肱之事,圣人之事则是有嘉折首之事,虽然都有折,但是宗旨完全不同,折其右肱是有厶,厶是私,有私造成了反而得覆,而有过涉灭顶,不过,灭的是鸟兽,这里的得则是求小得,如果是大有得,就是其来复,而不是覆了,有嘉折首则是士完成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时回归本位,成为嘉遁之坎,所做的事情都是天道,有嘉折首之后就完成了天山遁-天地否,而成为得一者,就是圣人,事有反而得覆者就是造成了折其右肱,还在过涉灭顶中,没有完成善复,“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火山旅时不会完成合,没有三星的结合,就还在王的孚乃利用禴中,就不可能与圣人在一起,而士在天位的坎中的主要任务就是一其志,才能得一,道的宗旨本就是“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有嘉折首是圣人的心意的呈现,也是与王的心意最主要的区分,士在主事的时候不可不察,在水山蹇-火山旅-艮为山中运作的时候是士在主事,因为王臣蹇蹇不能主事,天心和道心都靠着士重建,所以士的回归本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几乎所有的教门都在谈相应,天人合一中需要谈相应吗?问题是来反时处于相背中,一下子就丢失了积累的情,自然就不相应了,所以相应有学问,庄子与鬼谷子将相应提升到同声相应的层次,而且将同声相应定为士的任务,善为士者能够完成善复,自然就做到同声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