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终日乾乾

文言对乾为天的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作了六个层次的补充:“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可以知道这一句话的份量。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中的进德是士在雷泽归妹的力量中的向上发展,从下士发展到中士,再从中士发展到上士,修业则是完成了告公用圭的转型,道德经第五十四章是专门谈修的一章,修是在观中进行,业是天位的大与万的关系,修业实际上是修身,也就是“以身观身”中而完成告公用圭的转型,就完成了“去彼取此”,就可以进入到雷泽归妹的真中完成善复,“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自知是圣人以知临的方式进入到甘临,却不进入到至临中,就可以免于车循环和山地剥,就不会在四时之见中,从这个角度来看修业是避免进入到至临中;自爱是藉着舟将心载运到天位的艮中,心是用拯马壮之后的震为雷,成为车循环的根源,所以车循环在咸其辅颊舌的时候归藏到天位的艮中就意味着心纯化为单纯的震为雷,才能成为天下神器,事实上在于臲卼时没有了离为火的双向加持,就已经无心了,就可以在地雷复的力量中完成了天山遁-天地否而得一,在天地否中成为与天合一的真人,所以“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力量中的忠信不是一般定义的忠信,力量中的忠是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被用于用拯马壮之后而获明夷之心,心在车循环中事君无二志地被用于中行,而信是天位的大的反行入口,而成为来者,不速之客三人来的目的是进入到水雷屯的人位的震中,所以需要经历中行,忠信之所以成为进德修业的核心在于忠信属于礼的范畴,谈忠信实际上谈的是礼,因为礼是“忠信之薄”,见道者从玄同进入到玄德时就失道而后德了,从泽天夬进入到泽雷随时就失德而后仁了,从泽天夬进入到泽风大过则是失仁而后义了,从泽风大过进入到雷山小过则是“失义而后礼”,礼是告公用圭的力量进入到人位的艮中时的整理功夫,“忠信之薄”是两种力量都进入到人位的艮中而迫近在一起就成为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在水风井中反复中行就会进入到泽水困的乱,所以“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是以士大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处其厚是保全羊,处其厚就可以藉着或承其羞保全羊,而避免了获匪其丑中的山地剥;而“处其实”是保全鱼,“处其实”是能够确保“鱼不可脱于渊”,不仅避免了山地剥的“贯鱼”,而且成为了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天位的大是羊,人位的大是鱼,“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能够完成告公用圭的转型,具备了顶天功德,才能“两不相伤”,而“德交归焉”,能够正确地处理忠信的力量,直的力量和交的力量都完成了时归,才是“所以进德也”的精义。

“知至至之,可与几也”中的知指的是知临,至指的是至临,知临是见道的境界,事实上乾为天是见道者才有的境界,才能以知临的方式进入到甘临中,甘临时进入到无攸利的车循环,就是至临的结果,意味着知临-甘临时人位的兑业进入到了人位的艮中,进而发展到山地剥,就在“取女,见金夫”中进入到了车循环中,也就是说一直在至临所产生的车循环中了,所以谓之“知至至之”,其结果是山泽损中的大成为以奇用兵的力量,在山地剥之后大陷于凵中,只剩下了可,所以这个可不是可以-不可以的可,而是口和丂,此时已经完成了亏,而造成了与,人位的艮就成为“旅于处”时的虍几,处的金文字形像一个头戴虎皮冠的人据几而坐,老子说:“善胜敌者,不与”,实际上就是说“不可与几也”,因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在有言时因为经历了山地剥就不能再达到见道的高度,所以“善胜敌者,不与”。

那么为什么一个见道者还要这么做呢?此时已经进入到了炼神还虚中的“归妹愆期”,进入到了“临、观之义”中,也就是从玄同进入到玄德中,而进入到了泽风大过中,而可以在炼神还虚时“或与或求”,以延长世俗成就,第六层次还允许退转,进入到世俗境界中,到了第七层次就无法退转了,这个时候就必须完全以合道为宗旨了,退转不一定是坏的字眼,而是有目的地延长世俗成就而相与为一,这个时候已经在“上善若水”的境界,而能够“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见道者“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可以在“归妹愆期”之后进入到“迟归有时”中而完成善复,所以炼神还虚的时间很长,基本的精神是“不争”,也就是在“无为”中完成善复,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完成了天山遁-天地否,所以“夫唯不争,故无尤。”

“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中的知指的是知临,终指的是“劳谦,君子有终”,终是为了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圣人境界,而利用攸往了,所以“有终”,“有终”指的是“刚长乃终”,刚是告公用圭,长是先张之弧后说之弧,也就是火泽睽和山泽损所形成的至临,意味着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合至临所形成的车循环都必须归藏于天,炼神还虚的关键是“知终终之”,具备善复的能力,而能够君子有终,所以可以进入到归妹愆期中,也就是进入到泽风大过的义中,从玄同进入到玄德是失道而后德,从泽天夬进入到泽风大过是“失仁而后义”,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在无为的善复中重新进入到有为的水中行中,才能兼顾上德和下德,无为和有为,否则就天地不交了。

天地不交的话人位上就得不到天位来的力量了,所以归藏于天之后还是要进入到仁义中,义是以泽风大过的方式进入到人位的巽中,目的是进入到泽山咸中育阳,仁则是在“朴散则为器,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的时候将育阳的成果带到泽雷随的人位的震中。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中的“居上位而不骄”是见道者从玄同进入到玄德中时为了善果而勿骄,因为“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富贵而骄”的话就会在知临进入到甘临时再进入到至临中,就会将告公用圭的力量用于车循环和山地剥,就无法进入到天山遁-天地否的胜中,导致“往不胜为咎”,而无法保持善果。

“在下位而不忧”则是见道者至临到人位的兑中时不进入到车循环和山地剥中,以至于造成了既忧之,为了避免既忧之就避免脱离至临,而以咸临的方式进入到兑为泽的人位的兑中,咸临不但可以带来在泽山咸中育阳的成果,而且可以建立人间净土,意味着能够“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没有车循环和山地剥。

“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乾乾是离为火的双向加持的结果,之后再进入到夬履中,所以实际上乾乾发生在泽天夬的“君子夬夬独行”中,“因其时而惕”是君子的责任,易经中的“君子”就是老子口中的“玄德”,惕是“用拯马壮”之后“获明夷之心”时进入到阴阳大化中,就有了车循环和山地剥,因为在泽水困中,而泽水困具有时归和全归的能力,虽然有惕,却可以完成善复,才不会影响到善果。

“虽危而无咎矣”指的是泽水困在发展到了“困于葛藟,于臲卼”时,已经“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了,已经没有了离为火的双向加持,却可以在坤为地-地雷复的力量中完成善复,所以无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