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殊师利一问,维摩一默中谈完了入不二法门时,舍利弗心念一动,觉得“日时欲至”,这一些菩萨们“当于何食?”,“日时欲至”是至临将至之际,维摩诘知道舍利弗的心意,就直言舍利弗,“仁者受行”,入不二法门时已经具备了“仁者”的身份,“仁者”是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圣人境界者,难道还“欲食”吗?难道不知道欲食是在火天大有的自我加持之下坎如刀至临,至临时就会进入到车循环的欲中?如果需要自我加持,就稍微等一等,当令汝得未曾有食,于是《香积佛品》就从“令汝得未曾有食”中展开。
香积佛为住于上方众香世界之佛,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香是地山谦时天位的禾以知临的方式进入到甘临,积是和兑中的震为雷和山泽损中的贝堆积在人位的艮中形成了谷物的堆积,就到了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中的“重积德”的时候,“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之其极;莫之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香积是泽水困的“困于葛藟,于臲卼”,此时已经在无所往中,就在坤为地-地雷复的力量中完成了善复,香积代表着已经完成了“去彼取此”,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已经转型成为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孚乃利用禴中的车循环和山地剥都已经归藏于天,所以已经离秽,复因为在三昧中,而且处于不生不灭之无为法所代表的理中,所以香积代表着理中无上戒定慧之香。
因为“仁者”已经具备了进入到天雷无妄中的人位的震的身份,已经在唯用震为雷中,所以《香积佛品》实际上谈的是:“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从积谈不到“圣人不积”,意味着不再进入到地山谦中,坤为地-地雷复取代了地山谦,此时已经“君子有终”,而免于在人位的艮中的“劳谦”,并且“不富以其邻”,不再兴起离为火的双向加持,也就是唯用震为雷了,这才是“令汝得未曾有食”的真谛。
时维摩诘问众菩萨道:“诸仁者!谁能到香积佛处得到佛饭?”没有想到,“咸皆默然”,这是维摩诘经的第三默,这是文殊师利威神力的缘故,维摩诘不觉说道:“诸仁者是不是可耻啊?”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
维摩诘不起于座,因为善为士者在天位的坎中,因为受到了玄德的影响而如如不动,始终抱持着不可涉大川的原则,所以只能“居众会前,化作菩萨”,指点在座中乐于前往者应对之道,这个时候时化菩萨自告奋勇地前往乞食。
时化菩萨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中的一个化身,叫做六时观音,也叫六时吉祥观音,代表着“六见”,其中的“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属于“正复为奇”中的四时之见,“正复为奇”中藉着风泽中孚完成四时之见,另外的“时见曰会”和“殷见曰同”则在“善复为妖”中,因为六时观音可以完成六见,所以可以进入到天位的艮中的佛世界。
香积余食的意义在于“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绝大多数的乐小法者只知有天雷无妄的圣人境界,却不知道如何进入到这样的境界,关键就在于余食,尽管是余食,却是香饭,离为火的生米已经煮成香喷喷的熟饭,余食指的是火天大有的自我加持已经从火山旅-火泽睽发展到了火雷噬盍,火雷噬盍在“屡校灭趾”中完成了天山遁-天地否,乐小法者就具备了“得弘大道”的要件,才能以圣人的身份进入到进入到天雷无妄中人位的震中,而“使如来名声普闻”。
维摩诘不起于座是《香积佛品》的主旨,也是唯用震为雷的关键,玄同和玄德都可以动,善为士者却不可以动,因为善为士者一动就带动了告公用圭,善为士者不起于座才能伸出心力之臂,完成天山遁-天地否,即使进入到唯用震为雷也没有善为士者什么事请,基于此“大小维摩被文殊一坐,直至如今起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