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菩萨行之二

三十二菩萨行是炼神还虚的心法,简而言之就是先“去彼取此”,脱离了车循环和山地剥,再着力于天山遁和天地否,就进入到圣人的不言之教中,坎为水的愚人法障碍了先天和后天的资源,山水蒙的贤圣法障碍了菩提道,唯有三十二菩萨行能够行无相,行于空,行无作,行无起…都属于“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范畴,以《维摩诘》经作为辅助,可以落实炼神还虚的进程,而开启炼虚合道,才能进入到圣人的不言之教。

“摄一切众生”是《华严经》中的“持国乾闼婆王,得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的境界,这是雷山小过发展到风山渐的过程,摄一切众生是通过回天之门,在利御寇的力量中,所以不生爱着,因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就会重新进入到车循环,就会在四时之见中,以至于无法进入到泽山咸,所以“圣人自爱不自贵”,以避免进入到至临中,是谓“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著,是菩萨行。”

虽乐远离是飞鸟离之的结果,就从玄同进入到玄德中,这是“树光乾闼婆王,得普见一切功德庄严解脱门”就进入到了兑为泽的菩萨净土,因为还在炼神还虚的过程中,所以“不依身心尽”,身心尽就毕竟尽了,就进入到了无余涅槃了,不依身心尽则还在有余涅槃中,是谓“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

兑为泽的菩萨净土还在三界中,但是玄德带着佛性进入到菩萨净土中,所以可以不坏法性,是谓“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

“上善若水”时还在天水讼中,还是会“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个过程是“行于空”,还在“归妹愆期”中,目的是为了殖众德本,以便进入到“迟归有时”中,一直发展到“百谷王”的时候才具备通过玄牝之门的条件,而进入到天山遁-天地否中,是谓“虽行于空,而殖众德本,是菩萨行。”

无相是脱离了孚乃利用禴的相对之后的境界,意味着完成了“大师克相遇”,在菩萨净土中行的是无相,因为已经完成了玄同,完成了天山遁-天地否时就完成了度众生,是谓“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

作是“利用为大作”,也就是进入到“王用享于帝”中,善复是“行无作”,因为“美言不信,信言不美”,所以必须放弃进入到人位的震中,所以行无作,但是善复为妖时还必须“现受身”,受身是舟的力量进入到身上,也就是告公用圭的力量进入到了人位的兑中,但是告公用圭不被用于山地剥,受身一词被用于柔道、合气道,作为减轻自身所受到的冲击力所采取的自我保护的方法,这个时候的告公用圭已经自带顶天功德,菩萨的“现受身”是以饶益众生为目的,不同于二乘的利己,所以兑为泽的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不会被用于用拯马壮,就不会进入到车循环,而形成了对自身的自我保护,意味着已经从至临改变为咸临,这一步是菩萨行的成功关键,彻底地改变了告公用圭的力量,是谓“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

起是火天大有的自我加持所造成的士的载起载行,兑为泽中士抱持着“不可涉大川”的原则,不会进入到人位的坎中,就不会进入到孚乃利用禴中,自然也就不会形成山地剥,同时因为已经完成了告公用圭的转型,永远不会进入到恶行中,所以可以起一切善行,是谓“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

“六波罗蜜”是菩萨修行的六种行持,心心数法是所谓的“相应”,因为数是“取女”,即藉着人位的离将凵中的震为雷推送到天位,于是心王离开了心所,发展到了“同其尘”的时候就可以“同声相应”,士历经了下士、中士和上士三等,完成了三星在天的和合,因为已经完成了告公用圭的转型,始终在知临中,所以可以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谓“而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

因为“有陨自天”时在人位上行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又因为能够归藏于天而可以行神足通、漏尽通、宿命通,可是,一直要到佛位时才能无漏,是谓“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

慈悲喜舍是四无量心,又称四梵行,四无量心属于善复为妖中的心行,可以重新进入到梵世,梵世是人位的兑中的色界天,容易滋生我执,所以必须以胜义的四无量心对治,以菩提心对待一切众生,追求解脱而不贪求,所以《维摩诘经》特别谈到了慈悲喜舍,尤其是二十种行慈的真实慈,是谓“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著生于梵世,是菩萨行。”

士在禅定解脱三昧中回归本位之后成为善为士者之后,就抱持着“不可涉大川”的原则,就不随禅生,禅天是告公用圭所形成的天,兑为泽时士不再反行到梵世,咸临是小所形成的受身,没有士,才能不生贪求,就不至于造成山地剥,是谓“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

四念处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是小乘的修行,直接通往涅槃的唯一道路,大乘修行则从小乘、中乘渐次而来,在中乘阶段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不直接进入到无余涅槃,另辟蹊径在玄同之后进入到玄德中,形成了有余涅槃,虽然玄德还是进入到水中行,可是已经不同于有疾菩萨的行止,一直要到入不二门时唯用震为雷了,才永离身受,连咸临都没有了,是谓“虽行四念处,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

三十二菩萨行唯一难处是已经完成了善复的士能够固守在天位的坎中,而不再进入到人位的坎中,就能够进入到唯识修道五位中第三的“通达位”,就见道了,见道起修之后就不再进入到孚乃利用禴中,所以不取种种戏论,咸其辅颊舌的时候车循环也归藏到了天位的艮中,所以这个时候就“无智亦无得”,无得也就是“无所得”,“无所得”指的是没有因为山地剥而有的“求小得”,却因此而得以完成由豫而“大有得”,完成了天山遁-天地否时就得一了,而没有了分别,就证得无分别智,无分别智生的时候就证得真如,“无有入无间”时在天地否中加行无间,就可以体会真如,所以无所得是关键,所以必须放弃山地剥,才能“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为士者抱持着“不可涉大川”的原则是成就一切的关键,炼神还虚时玄德可以动,士不能动,士一动就动悔有悔了,就无法保持隔离,就无法加行无间了,炼神还虚是修习位,入不二门就进入到了毕竟位,士都不能动,必须知道其中的过程和利益才能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