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信指大乘菩萨的修行阶位,具称十信心,略称十心,信是心的成果,因为心是用拯马壮之后的震为雷,当“有言”发展到了人位的震中时,震为雷进入到了人位的震中,就有言有信了,可以知道十信是针对震为雷的修行。
十信的修行是在初信位断见惑,见惑是风泽中孚的四时之见与善复的差别,七信位断思惑,士已经安住在天位的坎中,不再进入到孚乃利用禴中,就没有了风水涣、坎为水、山水蒙中的三种车循环,就没有了思惑,见思惑都是归藏于天惑,关键在我执和法执,明心见性时见思二惑就断尽;八信位到十信位则断的是尘沙惑与无明惑,尘沙惑是火山旅的鹿尘与小有言的需于沙所造成的惑,
完成了告公用圭的转型之后,告公用圭具有了顶天功德,就“恒不死”了,就断了尘沙惑,不但没有了孚乃利用禴中的一切法所造成的分段生死,而且人位上就没有了干父之蛊和干母之蛊所造成的障碍,已经可以得到坤为地-地雷复的力量而炼神还虚,袭明时就脱离了山风蛊所造成的界内无明惑,从易经的角度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各种的惑的成因与断尽的方法,简单地说可以完成善复就可以进入到十行、十住和十回向的三贤位。
信是有言时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所发起的力量,信之所以被用于心的原因是为了强化神道设教的教化力量,维摩诘在《香积佛品》中对欲前往婆娑世界的众香国菩萨解释这样的因缘道:“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为此才会运用上告公用圭的力量,而进入到“正复为奇”中,目的是“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所以炼神还虚是从“正复为奇”开始,再转入“善复为妖”中,在正复为奇的阶段是出于正复为奇的车循环中,意味着众香国的九百万菩萨初到婆娑世界时也必须从天风姤-天水讼入手,所以十信还在“归而逋”中,到了“其邑人三百户”的时候才能转入去彼取此,而完成天山遁-天地否的全归,全归之后就进入到善复为妖中,从玄同进入到玄德中,而转入到“夬履”中,这个时候才正式地进入到菩提道,于是就进入到十住、十行和十回向的三贤位。
十信是针对心的修持,所以谈的都是心,十信分别是: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十信是将山泽损中的贝用于“旅即次”,而“怀其资,得童仆”时就往山地剥发展,本质上是告公用圭的力量,所以谓之资粮位。
十信之首是信心:“谓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信心是是对大乘经典及大乘佛菩萨境界深信不疑,坚定地支撑着修行者的信念,在大乘修行的道路上无惧无畏,不过,不只是一心决定,深信不疑,一开始就必须知道灭尽一切妄想的方法,知道如何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妙中,才有“妙信常住”,信涉及到有言中的人位的震,“妙信常住”的意义是从有言说的孚乃利用禴进入到天雷无妄的不言之教中,就是炼神还虚的过程,必须具备灭尽一切妄想的中行能力,以及能够进入到可以雷泽归妹的真中,先要进入到纯净无杂的天道中,才能进入天雷无妄的妙中,“中道纯真”是十信中的信心的根本要件,必须具备知见和能力才能称为十信中的信心,否则如何区别一个初信者与初信位菩萨。
菩提道是在玄同之后玄德带着佛性进入到夬履中,才可以在泽风大过时藉着泽水困灭尽一切妄想,于臲卼时离为火所造成的一切妄想就都灭尽无余了,就可以迎接地雷复的力量,而进入到泽山咸中育阳,继而进入到天山遁-天地否的天道中;“中道纯真”的中还在归妹愆期时的中行中,因为风水涣-坎为水-山水蒙三种车循环都“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而成为泽水困,泽水困具有天道本质,可以完成善复,进入到了天地否时就纯而不杂了,菩萨的信心是因为已经明白了通往佛菩提道的路径,佛菩提道的正知见已经建立起来了,信心就不会退转,信根就成就了,而成为初信位菩萨。
十信之二是念心:“谓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念心是火水未济之心,火水未济具有圣人心,被视为“中国而今有圣人”的力量,在风水涣-坎为水-山水蒙的一切法中舍身受身的记忆皆能忆念,而且得无遗忘,而且以“三年有赏于大国”为宗旨,在“正复为奇”中完成“归而逋”,而为全归铺垫。
念心涉及到了火水未济、天水讼和泽水困,象传对三者的说明分别是:“君子以慎辨物居方啊”、“君子以做事谋始”、“君子以做事谋始”,因为已经在玄德中,所以深受佛性的上施光的影响,做事都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远瞻性,所以慎谋能断。
十信之三是精进心:“谓唯以精明,进趣真净。”精进心是士进三退时在火山旅中所共同形成的“惟精惟一”,精明是三星在斉乎巽中的精明,完成了孚乃利用禴就是精明之至,然后可以交予神明,就进入到了神纪中,神纪也就是道纪,吾是神,在观我生进退时完成了士进三退,因为能够做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所以避免了山地剥;而士是我,我则在火山旅-地山谦中一手抓两禾地“劳谦”,始终以“君子有终”为宗旨,立意要进入到雷地豫的由豫中,再进入到袭明中,就可以成为不武的善为士者,“进趣真净”是在雷泽归妹的真中完成善复,告别的条件是不争,也就是避免告公用圭用于山地剥,才能完成“柔弱胜刚强”,就完成了天山遁-天地否,所以精进心是吾与士的行解相应,联手完成告公用圭的转型。
十信之四是慧心:“谓心精现前,纯以智慧。”慧心指的是感悟至理的心智,属于向上发展的力量,至理是至临所形成的山泽损中的大,“慧智出,有大伪”时告公用圭所形成的大被用于有为,就会造成山地剥,目的是进入到水雷屯,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能够在雷山小过中心精现前的时候从地山谦的“劳谦”发展到雷地豫的“撝谦”,在无为中“执大象,天下往。”才是真正的慧心,不过,这个时候还在感悟的层次。
十信之五是定心:“谓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定心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过程,在静中完成归根复命,“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无所往时定中静待地雷复,有了地雷复就可以归根复命,只要在冥中时能够“勿疑”,不进入到“往得疑疾”中,就可以发展到“冥豫成”,而进入到天山遁-天地否中,“谓周遍寂湛,寂妙常凝。”时还在发展到冥豫成的冥中。
十信之六是不退心:“谓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不退心是在冥中时能够“勿疑”,超越了“有孚发若往得疑疾”,才能“冥豫成”,不退心是“信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究竟不退。”究竟不退是关键,发展到天位的艮中时就明心见性了,“有渝”时玄德带着佛性进入到夬履中“明性深入”,就正式地进入到菩提道;“唯进无退”中的进是士的进,退是三的退,如果三不退,就说明了还在孚乃利用禴中,还会继续在车循环中,只是这个时候的车循环的性质已经改变,这个时候在泽风大过-泽水困中,因为风水涣造成了“视而不见,名曰夷”;山水蒙造成了“听之不闻,名曰希”;坎为水造成了“搏之不得,名曰微。”因为“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所以混为泽水困,泽水困之后可以进入到泽山咸中,其间经历了雷山小过-风山渐,在“观我生进退”时完成了士进三退,告公用圭的力量集中在人位的艮中,从地山谦发展到雷地豫,再进入到泽山咸。
十信之七是护法心:“谓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护法心护持的对象不是一切法,不是为了维护一切法的持续性,而是免于一切法,“心进安然”中的安指的是天水讼的“渝安贞”的境界,“其邑人三百户”在全归的时候就冥豫成了,此时能够“保持不失”,不再“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也就是不再进入到孚乃利用禴中,就远离了水天需,意味着已经从“归妹愆期”进入到“迟归有时”的阶段,所以不再进入到“有孚失是”中,就不会往山地剥发展,意味着“解其纷”了,就脱离了孚乃利用禴,而完成了火水未济-天水讼与天山遁-天地否的“气分交接”,士虽然已经初具善为士者的资格,但是天位的坎具备孚于剥的特性,所以这个时候就不利涉大川了,就没有了山地剥所造成的分,这也是一种护法心;“冥豫成”时就得一了,得一就是见道,就可以证得等同“十方如来”的佛性,而进入到菩提道中继续“心进安然”了。
十信之八是回向心:“谓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回向心是小和心的协作,就成为示,属于神纪的范畴,在“无所往”的时候小处于“小有晦”中,已经可以得到坤为地-地雷复的力量了,这个时候能够在冥中“觉明抱持”,就可以在地雷复的佛的妙力中“回小向大”而进入到天地否中,就摆脱了界内尘沙惑,人位的艮的一切众生也可以在天山遁中回到佛慈光中,而可以安住在天位的艮中。
十信之九是戒心:“谓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戒心是士与心的协作,戒心主要的意义在避免“往厉”,“往厉必戒”的目的是避免从艮为山进入到山地剥中,才能保持无为,而在艮为山中“心光密回”,因为获得了坤为地-地雷复的力量时就“获佛常凝”了,而可以“依如来功德之力”之下“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而完成了“袭常”,有了袭常时可以“疑”的问题就彻底地解决了;士成为“善为士者”时就可以“不争”,因而可以超越“有疾”的问题,而发展到了天位的艮,所以“无上妙净”;在冥中“安住无为”就可以发展到“冥豫成”,“冥豫成”时因为不进入到“有孚失是”,就脱离了孚乃利用禴,而可以“得无遗失”,不再落入人位上的界内尘沙惑中。
十信之十是愿心:“谓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愿心是在完成了“五气朝元”时成为元神,就有了视,而可以“视履考祥其旋元吉”,此时就完成了玄同,玄同时已经远离了孚乃利用禴,没有了亲疏、利害、贵贱,玄同在“有渝”的心法之下进入到夬履中,就进入到了玄德的世界,玄德是菩萨的乘愿而来,就进入到泽天夬中,因为玄德带着佛性,所以可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生而不有”是玄德在艮为山中的特性,因为从知临进入到甘临时不会转入至临中,所以不会往山地剥发展;“为而不恃”是玄德在泽风大过中的表现,因为没有经历山地剥,所以不会住在人位的坎中;“长丽不宰”则是玄德在地山谦中的“劳谦”,由于不会成为生杀的主宰,就会“几不如舍”而进入到泽山咸中,却不会进入到泽水困中,“长丽不宰”可以保证玄德的归藏,才能“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
十信是《华严经》的信、解、行、证之首,因为可以长养一切善法,断除疑网,使修行者从爱欲中解脱,并且完成五气朝元,有了元神,得以进入到文殊菩萨所代表的天泽履中,士在直的力量中进入到了袭明时成为善为士者,就此在天位的坎中抱持着不可涉大川的原则,不再自伐,故有功,所以被誉为道元功德母,完成了十信就明心见性了,就具备了解行相应的能力,这是《华严经》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的境界,自此脱离了孚乃利用禴,永断三恶道,不受轮回之苦,十信满心时就成为初发心住位菩萨,进入十住,真发菩提心,就可以登入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贤者之列。
基于门户之见,佛法中人往往不接受道法,道法中人也一样无法接受佛法,事实上力量具有全息性,古今中外都没有例外,如果佛法不同于道法,或是道法不同于佛法,就意味着佛法或是道法中有一个违反了力量的全息性,最重要的是大乘佛法本就是根据《易经》和《道德经》所建立的佛法,从《易经》和《道德经》的角度来看菩提道可以相互对照,更容易理解,可以更容易地走在菩提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