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道德经

  • 实其腹

    实其腹是至临的结果,老子将至临放在道德经末尾,说明了至临的重要性,因为至临既可以成为大道的力量之源,也可以藉着至临完成善复,实其腹是火风鼎之后火泽睽所建立的“鼎有实”,鼎有实的目的是为了进入到风泽中孚,如果能够慎所之,就可以进入到有疾的四时之见中,如果将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用作用拯马壮,“入于左腹”的时候就进入到了车循环中,就可以“获明夷之心”,“出于门庭”时就进入到风泽中孚中,而用拯马壮也关系到“壮于大舆之輹”,大舆之輹已经在山天大畜中,火天大有的大车已经发展成为山天大畜中的大輿,就会在山水蒙中完成舆说輹,这个阶段实际上是在冥豫成之后进入到有渝中,在泽水困中发展到“困于葛藟,于臲卼”时就可以在地雷复中完成善复。

    圣人之治的关键在实其腹,实其腹是为了复自道,也就是说实其腹是为了迎接地雷复所带来的大的时代,月就成为多余的了,所以必须虚其心,将心空掉,并且将丹的力量消耗掉,就没有了猛烈的离为火,才能藉着地雷复完成了天山遁,击开玉关金锁的目的是为了去除地雷复的障碍,才有何天之衢,无为、无心、无欲才能完成善复。

    圣人在实其腹时不是一味地至临,而是以柔弱胜刚强的心法为之,也就是以完成天山遁为目的,在“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过程中进入到小有晦的微明中,这个时候小已经从人位的坎进入到了人位的艮中,进入到了神纪的范畴,坎中子也随之进入,这个时候就在微明中,这个时候已经屏弃世俗一切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微明的意义较字面上重大,微明时就明心了,明是士的明,心和小退到了人位的艮中就说明了已经无我,明心和见性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天位上已经没有心的踪影,所以明心是人位上的事情,明心就可以开始解养有为法的过程,将有为法的成员全部都归藏于天,而完成了善复时就常明了,就通达了,就见性了,成为古之善为士者,而能够传智慧灯,圣人实其腹的意义在完成善复,而在善复的过程中完成了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之后就没有了至临,至临变成了咸临,同样是来至于火泽睽的自我加持,力量上就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希腊神话中指出代表火泽睽的赫拉克勒斯,本来是最英勇的凡人,此时已经成为大力神,并且娶了青春女神赫柏为妻,由于没有了我执,所以人位的震不被用在用拯马壮,而且可以得到了坤为地-地雷复的力量,不断地向上发展,不会进入到山泽损中,完成了灭趾、灭肤和灭耳,归藏了有为法中所有的成员,就再也没有了盗夸的问题,所以坤为地-地雷复被比作父母的力量。

    实其腹时表面上是藉着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对付人位的艮中的民,实际上是“虚其心”,对象是心,这个时候的心是牛,复自道是完成牛的牵复,人只是受到了无妄之灾,“于臲卼”是力量的耗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时才能进入到圣人的不言之教中,也就是天雷无妄的唯用震为雷中,无心了才能无为,自然就无欲了,这个过程长达九年,必须在善复的理想中进行,在有为中行无为,这就是为无为的精神,就能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

    至临的力量会强化志心,所以接下来必须弱其志。

  • 玉关金锁

    玄德在发展到了视履考祥其旋元吉之后进入到了“夬履”时又重新进入到了泽天夬的“君子夬夬独行”中,也就是孚乃利用禴中的泽天夬-泽风大过-泽水困-泽地萃-兑为泽,泽天夬中包含了雷天大壮,造成了“羝羊触藩”,以至于“不能退,不能遂”,既不能士进三退进入到“观我生进退”,以便完成善复,也不能完成“震遂泥”,以便进入到人位的震中,进退两难,这就是玉关金锁,天位的坎形成了玉关,人位的坎形成了金锁,以至于至临所带来的力量始终只能在风泽中孚-泽风大过中翻腾,来反时金玉全部来到人位的艮中,虽然金玉满堂,同时也造成了玉关金锁,所以必须藉着大威至来击开关锁,斩断葛藤,才有可能完成善复。

    希腊神话中将这个阶段定义为巨灵战争时期,大威至就是这个阶段中至临所带来的告公用圭,巨灵战争是宙斯引领的奥林匹斯众神与泰坦神的战争,这是地母盖亚所引发的第二次神界大战,盖亚所代表的力量是坤为地,坤为地的力量崛起形成了直的力量,与玄的反行力量发生了冲突,形成了“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先迷的时候是在迷复时造成了车循环中的“先甲三日”,后得主时则是在泽水困的“后甲三日”时完成了善复,而后得主。

    盖亚可以产生直、方、大三种力量,直的力量可以让泰坦神不死不灭,让宙斯难以应付,直到赫拉克勒斯带来了至临的力量,赫拉克勒斯所代表的力量是火泽睽,火泽睽的人位的震可以被用作用拯马壮,进入到火水未济的车循环中时就进入到了方的力量中,方的力量可以造成直的力量的中断和天界的强大,才让战争的天平倾向于奥林匹斯众神,每当宙斯击伤一个巨灵时,赫拉克勒斯就补刀,一击致命。

    火泽睽的力量在完成了“震用伐鬼方”之后,就可以“三年有赏于大国”,这个时候就可以从交的力量转入直的力量,而在直的力量中完成善复,在育阳和得一之后进入到大的力量中。

    赫拉克勒斯就是盖亚所预言的:“唯有凡人中最英勇者才能得到药草”,而杀死巨人,善复就是得药草,得药草才结束了巨灵战争,这个时候的善复因为要结束巨灵战争,所以继续进入到夬履战斗,乃有泽水困的“困于葛藟”,“于臲卼”时才结束诸神和泰坦神的战争,这个时候就是“心行灭处,言语道断”时,就打破了玉关金锁。

    “心行灭处,言语道断”代表着三事倒断,其一是结束了离为火的双向加持,其二是完成了天山遁,其三是打破了玉关金锁,才能完全地进入到善复中,彻底地将大道转化成为天道,就没有了“大道甚夷,而人好径”的问题,此时已经在第六层次与第七层次的交界处,“心行灭处,言语道断”时的善复才在育阳之后停留在天位的艮中而得一。

    炼神还虚十二年,前面九年都在夬履中,所以这个时候的真如还有染净,后面的三年就在得一的善复中,万法归一时就可以获得无染净真如。

    具备了全观视野,就穿戴了锦斓袈裟,锦斓袈裟具有“明心解养人天法,见性能传智慧灯”的功德,就可以履道坦坦。

  • 如是观

    在《金刚经》的结尾,佛陀向须菩提传授了重要的教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有为法指的是折其右肱之后才有的法,折其右肱之后才出现了有,这个时候的作为就是有为法,法指的是车循环,车循环才能产生足够的力量,乃至神通,有为法是至临的产物,至临时“有心不知”,至临的力量被用于用拯马壮而获明夷之心,才进入到车循环,所以有心,此时不属于知临的范畴,所以不知,正因为不知,本身就具有了梦幻泡影的本质。

    什么是梦幻泡影?

    梦是王在泽水困中为乱,乃有“王者爲亂夢夢然”之说,对应之道是静,为了不以梦剧乱知,就必须完成“观我生进退”,继而完成“或承其羞”,才能避免进入到不知的乱中,在艮为山中观我生进退时又必须避免入幻;

    幻来自于玄,幻通眩,眩本义为“目无常主”,山泽损在得臣无家时处于玄所形成的玉关金锁中,已经在三年不告中,这是“再三渎,渎则不告”时出现了的现象,以至于当告公用圭的力量集中在人位的艮中时我在薰心中幻化,造成了葛藤和蒺藜,击开玉关金锁也有打破不告状态的意义;

    泡是浮沤,浮沤是孚乃利用禴的巽进入到了倾倒的凵中,意味着已经完成了包承,所以泡指的是包承的心法,包承的目的是在风泽中孚中完成鹞子十八翻,鹞子十八翻在风泽中孚-泽风大过中,十八是用缶的结果,鹞子十八翻将八翻成七,十翻成过涉灭顶,所以谓之泡灭,“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影是车循环中完成了“革言三就”,告公用圭在车循环中具有“利用刑人用说桎楛”的性质,所以“形动不生形而生影”,“革言三就”发展到这一步就有影了,佛教用泡和影来比喻事物的生灭无常,都是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使然。

    什么是如露亦如电?

    露是甘露,指的是知临时士带着告公用圭甘临到艮为山的人位的艮中,带来了甘露般的自我加持,因为甘临是知临的产物,知临属于道纪的范畴,乃“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所以具有“知者不博”的特性,在甘临中只有自我加持的性质,没有争战,露是用于照顾,在有为法中虽然也有甘露性质,但是不免于进入到电拂中;

    电是阴阳激燿,阴阳激燿就完成了山地剥,这件事情发生在甘临时转入到无攸利的车循环时,这是告公用圭所形成的至临,用拯马壮之后就进入到了天地阴阳大化中,电是玄中丨被用在申中,申是电和神的本字,所以是小在小有言中运用着告公用圭的力量,两只羽手拿着玄中丨在风驰电往地来到了艮为山中,就造成了山地剥,就完成了中行,电是用于鞭笞。

    在观我生进退的时候具备了如是观,就可以以善复为目的地运用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有为法才具有了积极的意义,有为法中“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老子很委婉地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因为这样做就没有罪咎了,如是观是结束有为法的心法,也就是归正心法,藉以避免进入到车循环而造成“有孚失是”,如是观让有为法提升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境界,如是观不是“毕竟空”,“毕竟空”是第七层次的无染净真如的境界,如是观还在有为法与无为法的交接之处,明白了“无为之有益”,才能坐入无为法中“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才能报怨以德,结束大小多少,如是观兼具禅定和般若,既可以“禅定度散乱”,也可以“般若度愚痴”,所以可以是第五层次难胜地一直到第六层次现前地的一贯心法,直到完全地脱离孚乃利用禴,没有了有为法。

  • 为而不恃

    为而不恃在道德经中出现了三次,内容不同,说明了为而不恃具有三阶段性,“长丽不宰”,“长而不宰”和“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三阶段各具不同的意义,“长丽不宰”中的丽是两个万前后相从,说明丽是火山旅-山地剥的结果,丽代表着离为火的三成果,离为火在“长丽不宰”中已经完成了“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日月丽乎天在天地阴阳大化中,百谷草木丽乎土在泽水困中,重明以丽乎正在告公用圭所形成的“困于葛藟”中;

    “长而不宰”时已经没有丽了,意味着已经在于臲卼中,就到了“无有入无间”的时节,此时已经没有了离为火的双向加持,只能静待“其来复”;“长丽不宰”,“长而不宰”中的长指的是“先张之弧”,也就是至临所产生的兑被用于车循环中,车循环已经发展到了告公用圭,全部进入到了人位的艮中,宰是告公用圭的力量被用于剥床以辨,造成了丧羊于易,所以宰羊时一定用宰,宰是山水蒙时在人位的坎中宰,不宰就不进入到车循环,就没有剥床以辨,因为已经到了善复的时候了,“长而不宰”时已经脱离了利己,地雷复的道路已经畅通,所以不宰是完成善复。

    “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时已经功成了,功成是士已经完成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继而完成了冥豫成,就进入到了天地否,功成而不处时也已经完成了天山遁,自然就不再旅于处,也就是不再来反,与此同时也不会再进入到车循环中,所以为而不恃就不会进入到虎变中,“其不欲见贤”就完全地脱离了孚乃利用禴,就没有了争战,所以“不尚贤”,可以“使民不争”,玄德发展到了这一步就完成了善复。

    为而不恃是进入天雷无妄的圣人境界的关键,关键的关键是不再有我执,为而不恃是观我生进退时的心态,虽然还必须为,但是为的是观我生进退,只专注在进退上,观我生进退时因为已经不恃了,所以才能完成或承其羞,因为已经没有我执,所以对于孚乃利用禴中的一切有为法,已经视为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个时候已经进入到神纪的范畴,我已经一无所有,无所依恃,我已经脱离了人位的坎,进入到了人位的艮中,所以在观我生进退的时候应作如是观。

  • 觅心了不可得

    禅宗二祖慧可断臂求法,求达摩祖师为其安心,达摩祖师曰:“将心来,吾为汝安心。”慧可曰:“觅心了不可得。”祖师曰:“吾为汝安心竟。”慧可言下大悟。

    达摩祖师对慧可立雪求道的回应是:“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难行能行”指的是第五层次难胜地的难行,能行则是完成了袭常之后士已经成为天的大能,难行能行代表着士在善复中的主导身份;

    “非忍而忍”指的是忍兼具行止的双重性,勇于敢则杀时是忍,心就会陷于凵中,勇于不敢则活也是忍,心就会在于臲卼中化为物,非忍而忍意味着两者都不是,却一样可以做着“代大匠斫”的任务,那么就只有泽水困才能做得到;

    小德小智并不小,小德小智指的是水天需中的“需于沙,小有言”,发展到了“需于泥”时就可以通过谷神不死玄牝门;

    轻心慢心的轻是在火水未济时的轻车,轻车用的是火泽睽的力量,因为还没有运用到山泽损时的告公用圭的重车,所以谓之轻,轻车在火水未济的井渫不食-弃如中,重车则在井谷射鲋和射雉一矢亡中;慢是上慢,这是泽山咸的慢神虐民的特性,五气朝元的力量会受到抑制,一时之间无法发展到元神境界,但是却可以完成育阳而得一,在进入到天地否之前还完成了天山遁。

    达摩祖师对慧可立雪求道所作的回应中已经暗藏着真正的指导,没有半点嘲讽,难道慧可没有接住吗?还是断臂求法另有特殊的意义?

    臂是辟月,辟是天位的大在至临时进入到车循环,而完成了“利用刑人,用说桎楛”,辟是告公用圭用于山地剥的力量,泽风大过是泽水困与泽山咸共同组成的力量,在泽风大过中泽水困造成了“困于石,据于蒺藜”,同时在“入于其宫,不见其妻”时造成了火天大有的自我加持的丧失,因为代表震为雷的月陷在凵中,所以泽水困被称为“玉关金锁”,泽水困发展到了“困于葛藟,于臲卼”时,就必须击开关锁,斩断葛藤,才能经由由豫进入到泽山咸中,虽然泽水困在困于金车时是邪辟的力量,却可以“其动也辟”,動則開生萬物,完成了善复时就没有了辟的存在,所以断臂是意义是击开关锁,斩断葛藤,才能经由由豫进入到泽山咸,而完成善复。

    由豫是士从劳谦中牵出大象而完成撝谦,如种子般地往上长,因为泽山咸的宗旨是育阳,对象是震为雷,所以泽山咸时两个目还在人位的艮中,还在盱眙地张目向上看,所以还需要天山遁完成两个目的升华。

    因为辟可以完成善复,所以可以“惟辟作福”;因为辟可以用于山地剥,所以可以“惟辟作威”;因为辟可以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而玉食友朋,所以可以“惟辟玉食”;辟是“道者万物之奥”,既是“善人之宝”,也是“不善人之所保”,所以为天下贵。

    安心是冥豫成之后进入到渝安贞中,安心还在四时之见中,“觅心了不可得”则已经在“心行灭处,言语道断”中,慧可在断臂时展现了为法忘躯的决心和明白,慧可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当然明白断臂的意义,慧可断臂是表示已经明白了达摩祖师的禅语,所以慧可得到了达摩祖师的印可,授法器、赐法名,收为传法弟子,而“觅心了不可得”时则已经击开关锁,斩断葛藤,具足完成善复而得道的因缘。

  •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

    第七十一章谈病,病是丙所造成的疾甚,丙指的是丙火,心为丙火,心是用拯马壮的产物,心成为车循环中的主体,造成了“既忧之”,最终导致了“于臲卼”,所以病是车循环所造成的结果,道德经反复强调去彼取此,改变告公用圭的性质,目的就是不病;

    本章从车循环所形成的病发展到了泽水困的困于金车,在大威至的时候力量发展到了告公用圭的程度,就进入到了泽水困的“困于葛藟,于臲卼”,病困是至临所造成的结果,易经对于至临的说明有限,道德经则在至临上多所着墨,五章相继,忧民之心,跃然纸上,而提出无为、无心、无欲、无狎、无厌的应对之道,而下无狎、上无厌正是击开玉关金锁,斩断葛藤,跳出生死门的方法,才能免于大威至。

    一般人都以为天地否时的天地不交是力量中最悲惨的时节,事实上天地否代表着育阳和得一,病才是圣人所关切的主题,病是至临所形成的大威至的结果,意味着无法进入到知临-甘临的天道循环中,无法完成风泽中孚中的行有尚,而转入风水涣中就会形成病,所以病是第五层次难胜地的难所造成的结果,病中的山地剥造成了毁天坏地,以至于力量无法发展到天位的艮,而障碍了圣人之道,所以圣人以之为病;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威指的是火天大有的威如,火天大有具有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性质,只会造成目,目代表臣子,不会造成民,也不会造成畏,民是十朋之龟的结果,意味着在车循环中经历了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畏则是天位的田的反行入口所形成的效果,两者都需要告公用圭用于山地剥时才会出现,民不畏威是因为知临在艮为山中所形成的甘临不足以形成民和畏;

    大威至指的是至临所造成的车循环中,山泽损中的大被用于车循环,就形成了大威,大威出现在艮为山的薰心时,薰心的过程中心逐渐恶质化,告公用圭就被用于山地剥,孚乃利用禴中为了达到民和畏的效果,不断地在车循环中循环往复,就会进入到泽水困中,泽水困是希腊神话中的战神阿瑞斯所代表的力量,大威至时就在困于葛藟中,可以发展到“于臲卼”的程度。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车循环中是去国而师,也就是进入到交的力量中,可以产生绝地的结果,“绝地无留”,就无法进入到泽山咸的王居中,所以狎其所居,狎是亲昵,亲近而不庄重,如同带着兵甲力量的犬善与人玩耍,车循环中不仅吞灭了育阳的机会,同时在车循环中狎其所居就会将泽山咸与泽水困网在一起,变成了泽风大过,所以成为圣人的第一要件是无狎其所居,无狎其所居就是免于车循环;

    厌的本义一般认为是压、压迫,厌是引兑所产生的告公用圭,而形成了山泽损,压则是山泽损中的田相值对土所形成的威压,厌其所生是至临的产物,生的力量被用在威压中,以至于造成了山地剥,这就是大威至,厌当顺服讲的时候是已经完成了大威至时的效果,厌其所生就会造成三岁不兴的局面,自然就无法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天下厌然犹一也”的境界,所以成为圣人的第二要件是无厌其所生,也就是完成善复。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不厌是没有了至临,没有了至临自然就“无厌其所生”,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只进入到甘临中,不再进入到无攸利的车循环,就没有了至临,所以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始终都是“无厌其所生”;

    当告公用圭具备了顶天功德的时候,就可以成为孙子兵法九地篇中的霸王之兵:“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没有了众聚就没有山地剥,没有了交合就没有车循环,所以可以进入到直的力量直下直上中,而“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就没有了已事遄往,意味着没有了利己心,不但可以避免车循环,而且可以藉着有厉完成天山遁,所以“夫唯不厌,是以不厌”,这个时候的厌当损讲,霸王之军可以不损,就没有厌其所生。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自知是艮为山的力量,自知时是以知临的方式盖着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进入到甘临中,不再进入到无攸利的车循环中,就没有了自见,自见是在至临所造成车循环,在车循环中告公用圭被用于山地剥,而在山地剥之后藉着风泽中孚完成四时之见,而圣人的知临因为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可以自动完成回天,没有至临,没有“一握为笑”,所以圣人自知不自见;

    这里的爱作奉上讲,自爱是甘临时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自动完成了或承其羞,保全了天位的大和震为雷,所以谓之自爱,而自贵则是在车循环中完成了获匪其丑之后进入到四时之见,不速之客三人来虽然回到了天位,却因为经历了山地剥,以至于只能发展到有疾的高度,无法达到天下贵的境界,圣人在天雷无妄的天下贵的境界中,就是因为摆脱了孚乃利用禴中的自贵。

    老子提出了“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作为超越大威至的方法,目的是避免“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明白其中的道理自然就会“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才有玄同,而玄同的意义是天下贵;

    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三度出现了故去彼取此,故去彼取此指的是放弃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而选择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方法是“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如此一来才能进入到泽山咸中育阳,与此同时完成天山遁,并且得一,而成为天下贵。

    《道德经》秉承了《易经》的前后相互论证和补强的特性,前后必须完全通达,没有任何相悖的地方,就可以自然明白文意,《道德经》必须与《易经》同时并进,没有忌讳,才能真确地明白每一句话,这个忌讳,那个避讳,就不可能明白《道德经》和《易经》的真谛,微明就不可能袭明。

  • 道德经中的心

    道德经的心与佛法中的心不同,既不同于部派佛教的心,也不同于大乘佛教的心,甚至不同于禅宗与唯识的心,道德经的心与易经一样,都是力量中的心,虽然兼具集起、思量、了别的心意识功能,在用拯马壮时才集起,在告公用圭时因为士的加入而得以思量,在利己心之下而有了别,而进入到车循环中完成分别,但是这样的心一直随着力量的崛起和剥除而生灭,在困于葛藟,于臲卼时就无心了,而进入到善复中,所以“圣人常无心”,无心才能恢复常道,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圣人境界。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是专门谈心的一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本章的第一句话就指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这一句话在帛书版乙本中用的是:“圣人恒无心,以百省之心为心。”用字更为精确,所以让人更容易明白这一句话的意思,恒字比常字更能够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常可以引发例外的联想,联想到圣人不是一直无心,常是袭常,已经完成了善复而复归其明了,已经在“于臲卼”时没有了心,所以“圣人恒无心”,百姓心是雷泽归妹中归妹愆期时的心,造成了省,省是少目,指的是雷泽归妹的眇能视,省最早与眚为同一字,指的是“迷复,凶,有灾眚。”离为火的力量崛起造成了迷复,迷复时进入到了交的力量中,造成了无妄之灾的灾眚,到了“先王以至日闭关”的至临时,以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用拯马壮,并用作来反,最后造成了于臲卼时的闭关,以至于兑为泽的商兑和火山旅的焚如的“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则指的是善复之后才没有了灾眚,“归妹愆期”时“以百姓心为心”,“迟归有时”时已经无心,无心才能在其来复的力量中完成善复,无心才能没有灾眚,所以“圣人恒无心”。

    圣人之治的首要任务是“虚其心”,约当于佛法中的空,空是一切之有为法没有了,于臲卼时是心行灭处,已经空了,空是结果,“虚其心”则是造成空的方法,圣人藉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的方式完成虚其心,歙歙是吸气,指的是“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橐龠是鼓风吹火用的器具,虽然造成了虚,但是不会屈居于尸中,因为此时已经完成了全,就到了全归的时候,无心的目的是完成全归,所以动而愈出,而且不是在孚乃利用禴中出入,而是完成善复。

    “观我生进退”时坎中子进入到了人位的艮中,或承其羞之后就进入到泽山咸的居舍中,就成为舍利子,这个时候的舍利子还不是佛舍利,还是进入到了泽山咸中的坎中子,已经完成了“允执厥中”,众允进入到了执其随中,此时已经完成了“同人于宗”,“厥宗”了,“朋亡”了,这是“得尚于中行”的成果,所以具有“利出否”的能力,这个时候的舍利子就是“诸法空相”,此时“垂其翼”的力量全部进入到了人位的艮中,“执其随”时已经不异了,因为已经没有了异,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完成了天山遁-天地否时就“同真际”了,“同真际”就得一了,就“惟精惟一”了,得一时就“等法性”,已经成为有染净真如,等同法性,所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无有入无间

    “于臲卼”时已经没有了离为火的双向加持,此时就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之时,心行是心与士的施行,也就是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的运作,于臲卼时心行停止,结束了有言说时代,无有入无间之后就可以进入到圣人的不言之教中,同时将大道转化成为天道,心行灭处没有了孚乃利用禴,才能言语道断,为此心行灭处时就必须“莫益之”,不要再“益之用凶事”,而且必须“立心勿恒”,不要再进入到离为火的双向加持,才能藉着地雷复完成善复,同真际时就得一了,就等同法性,而恒不死了。

    孚乃利用禴中有心,所以有情,“无有入无间”时从“于臲卼”进入到天地否,天地否时已经同真际,般若已经将黄花度到了彼岸,心已经于无有时不复存在,而成为物,已经没有情,只有生和丹,所以完成了同人之后就“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而等法性时已经得一,一就是等法性,此时是有染净真如,所以等法性,此时翠竹也已经不复存在,成为天位的艮中的草木,所以得一时“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无有入无间之后才有“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

    龙日三月三,三星在户转化为三星在天日,一轮明月升起时。

  •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

    第七十章谈的是圣人在被褐怀玉中清除了离为火的双向加持,才得以完成了善复,而达到了无疾和不病的程度;本章专门谈病,道德经中出现了八个病,其中的七个病都集中在这一章中,另外一个病在第四十四章:“得与亡孰病?”这里的得指的是雷地豫的大有得,亡指的是风泽中孚的马匹亡,得与亡哪一个会造成病?大有得是建立在地雷复的力量上,而地雷复必须在“出入无疾”的时候才能出现,没有了病才能在地雷复的力量中完成善复,所以要完成善复就不能不认识清楚病的来源;

    炼神还虚之所以以车循环和山地剥为超越对象是因为两者代表着干母之蛊和干父之蛊,同时也代表着我执未破,修行就不可能有成就,自古以来没有几个人能够看破其中的缘由,所以成者几希,本章没有几个字,却关系到成真成圣或是成为盗夸,知不知还在有疾中,不知知则是“不知常,妄作凶”,就会病,圣人超越了病,自然就没有了疾,同时也证明了已经没有了我执,才能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唯用震为雷的大顺中。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知指的是知临,不知是因为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中的言者和“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的博者,言者和博者都在有言说的孚乃利用禴中,都是至临的产物,

    不知不同于无知,第七十章已经谈过了无知,无知是无所往时的无知无识中,不知则是至临时用拯马壮而进入到车循环;

    尚的本义是上,因为在车循环中经历了山地剥,所以只能在风泽中孚的上行力量中完成行有尚,士在人位的坎中时完成了包荒,包荒是“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山地剥之后士在风泽中孚中上进到天位的坎中“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则是因为“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知临之后进入到无攸利的车循环,就只能在行有尚中,“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无法完成冥豫成,但是在至临所形成的车循环中至心尚之;

    不知知是“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时的不知,“不知知”等于是“不知常”,不知道必须完成士的归藏而恢复常道,“不知常”时就会“妄作凶”,凶是或益之十朋之龟所产生的凶事;

    病不同于疾,疾指的是有疾,意味着只能发展到“无妄之疾,勿药,有喜”的高度,病则是“疾甚”,“疾甚”指的是已经完成了中行,却没有发展到有疾的高度,意味着益之用凶事的时候,告公用圭的力量完成了中行,却没有在风泽中孚中完成行有尚,就成为病,人病则忧惧,意味着造成了“既忧之”,如果不知知就会造成“既忧之”。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是因为圣人是完成了善复者,不会进入到既忧之,因为圣人看得到盗夸所造成的结果,看得懂不道早已的原因,所以毅然决然地完成善复而得一,对于圣人而言得一不是选择,而是唯一的升华之道,圣人不病是因为圣人明白什么是病,并且以之为病;

    以其病病,夫惟病病中的第一个病是以之为病,第二个病则指的是“既忧之”,“既忧之”是山地剥所造成的结果,所以病病实际上针对山地剥而言,只要有山地剥就不可能得一,就不可能完成善复,所以圣人必然是病病者,因为能够以既忧之为病,才能免于既忧之,是以不病。

    很少的修行者看得懂炼神还虚的道理,所以很少人能够进入到第七层次,甚者甚至认为只有第五层次,否认第六七八九十层次的存在,因为第五层次开始就有了丹在直的力量中反行所造成的问题,以为五层磨不尽,正因为五层磨不尽,到了第六层次就不道早已了,所以相信根本没有更高的层次,以至于时归门前尽下道,都病得不轻,关键就在于不明白善复之道,以至于没有得一,表面上得一是放弃了君王的成就,进入到虚无之中,事实上在君王的孚乃利用禴中不可能认识到得一的境界,由于从来没有完成过育阳和得一,所以得不到得一者的利益,而无法得一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放弃我执,就无法抛弃王在人位的坎中的成就,才会造成病,由于没有胜过,就始终在败中,第五层次难胜地就变成了难所造成的无胜地,圣人以既忧之为病,不以之为荣,能够放下,就没有了我执,才能成为圣人,老子的心法循序渐进,让人逐步明白善复的意义,在意识上已经自然完成炼神还虚,力量上就水到渠成,看不到就用不到,看明白了,自然就能够用上。

  • 德道经第七十章

    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

    第六十八章、第六十九章的主题都是善为士者,都是知临,本章已经从知临进入到至临,知临是“大君之宜”,本身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而善复以车循环为基础,因而进入到至临中,告公用圭的转型就有一定的难度;

    本章开始进入到泽地萃的范畴,在至临所造成的“泽水困”中,从本章一直到第七十六章谈的都是至临,圣人被褐怀玉时在泽水困的“困于葛藟”中,“于臲卼”时就可以开始善复,所以泽地萃既是王假有庙时期,也是用大牲吉时期的心法。

    在希腊神话中泽地萃是三相女神赫卡忒所代表的力量,泽地萃在天水讼-山泽损中维持着车循环,力量四通八达,天水讼在冥豫成之后进入到有渝,渝安贞的时候就进入到泽地萃的范畴,赫卡忒雕像上一面为狼、一面为狮 (或蛇),而另一面为母马,狼说明了兼具山天大畜的良马逐的力量和天火同人的伏戎于莽,这个时候在无我的有厉中,狮或蛇说明了具有泽天夬在往不胜为咎的时候进入到泽风大过中的用行师和有它的性质,狮是因,蛇是果,可以将天风姤发展成为天水讼,母马说明了具有坤为地的牝马之贞,意味着可以得到坤为地-地雷复的力量而完成善复,也就是具备了玄德的力量,因为有玄的成分,所以在有疾的高度反行,而进入到泽地萃-泽天夬-泽风大过的领域,三相女神可以说是玄德的完美实践,所以赫卡忒是第三代神王宙斯最尊重的女神,宙斯让赫卡忒共有大地和海洋,而且因为赫卡忒具有善复的力量,所以在奥林匹斯神山上拥有自己的神位,她的力量是机遇性的,所以也被称为机遇的三相女神,因为泽地萃来自于至临所形成的山泽损,在已事遄往-使遄有喜时进入到泽地萃-泽天夬-泽风大过,所以赫卡忒总是和夜晚、鬼魂、地狱、魔力、巫术和妖术联系在一起,因为兼具山天大畜和天火同人的力量,本质上是告公用圭,所以所向披靡,三相女神赫卡忒展现了“圣人被褐而怀玉”,虽然具有了圣人的身份,却披着褐衣,揣着美玉,但是没有被赋予主掌天空的权利,所以莫能知,莫能行,只能一直在泽水困中运作,因而造成了“困于葛藟,于臲卼”,这个时候就无知了,才能没有我知,意味着没有了我执,所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之际,才有善复。

    言甚易知,甚易行。

    吾是风泽中孚中的告公用圭者,甚则是中行所造成的马匹亡,吾言指的是有言已经在至临时进入到车循环而完成了山地剥,才有了吾,吾言还在有言说的孚乃利用禴中,易是日月,日月是天地阴阳大化中的力量,吾出现的时候日月已经在孚乃利用禴中完成了天地阴阳大化,所以谓之吾言甚易知;

    行指的是士的行有尚,行有尚的时候有言中的不速之客三人来都已经随着告公用圭返天,因为经历了山地剥,所以甚易行是在四时之见中,四时之见在“利御寇”的力量中,所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莫能知指的是至临,至临不同于知临,知临是艮为山中的告公用圭,知临进入到了甘临中,就自动归藏于天了,而至临的力量来自于火泽睽-山泽损,告公用圭的力量被用于山地剥,以至于甘临时转入到了无攸利的车循环中,就会“莫夜有戎”,因为用的是至临,不是知临,所以天下莫能知;

    经历了“莫夜有戎”之后,就只能在利御寇的力量中发展到“鸿渐于陵”的高度,“妇三岁不孕”时一直在泽地萃的萃如嗟如中,因为一直在风山渐-水山蹇中,无法在在人位的坎中孕育坎中子,而且“终莫之胜”,这个时候已经经历了“莫夜有戎”,已经“丧羊于易”了,所以无法进入到天地否的胜中,以至于无法完成“行有尚”,所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宗指的是同人于宗,有言在火泽睽-山泽损时就在同人于宗中,在同人于宗的过程中完成劓鼻噬肤,劓鼻是泽水困,噬肤是火泽睽的厥宗噬肤,既要有火泽睽所建立的力量,也要藉着泽水困完成“其人天且劓”,所以言有宗是在军争之中,田是军争中的主力,造成了“困于葛藟,于臲卼”,因为于臲卼时可以完成善复,所以而成为同人的一环,宗在同人的过程中昏厥了,所以需要地雷复的力量完成善复。

    事指的是或从王事,君是两只羽手合力持卜的中行者,指的是王,而事有君是君王在或从王事的时候率领告公用圭的力量完成了折其右肱,王和臣在来反时都在人位的艮中,一起被告公用圭的力量所抑制,以至于造成了王臣蹇蹇,所以言有宗和事有君的有实际上都在无中,也需要地雷复的力量才能完成善复。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于臲卼”一般被解释为不安的样子,按照老子的定义属于无知无识的状态,不是不安,而是已经在定中,没有了车循环,即将进入到由豫中,而“无所往”的原因也正因为无知无识,由于没有意识的参与,而且已经无我了,所以不再“取女,见金夫”,而再度进入到至临中,

    炼神还虚属于用冥的范畴,此时已经在用冥中,此事已经完成了“观我生进退”,观我生进退属于神纪的范畴,已经没有了我执,而且用冥的过程如在玉柜中,没有消息,是以不我知。

    不我知代表着已经脱离了孚乃利用禴,从“言者不知”进入到“知者不言”的层次,而且不再是博者,“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一搏动就在车循环中,就在有言说中,就在病中,我是来反时的持斧者,我是士,士必须不我知,才能为天下式。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知我者是士从知临进入到甘临时再转入无攸利的车循环者,进入到了火水未济时才有我,“听之不闻,名曰希”,希是士在完成了火风鼎时,已经有了听,却没有退到风山渐的闻中,说明了在风泽中孚时用拯马壮,而转入到了车循环,因为经历了山地剥,所以只能发展到自见的高度,有闻就只能在四时之见中,不闻就意味着脱离了风泽中孚,进入到了善复中,士之所以能够完成善复是希的功劳,希中的巾被用在幕车,就咸其辅了,大往小来了,而希中的爻被遁走到天位的艮中就完成了天山遁-天地否,希是善复的终极境界。

    则我者是割下至临所产生的贝中的震为雷,用在来反,来反发展到了告公用圭时已经进入到了艮为山,就会造成山地剥,这个时候的贵是自贵,不是天下贵,而完成了善复,没有了孚乃利用禴中的亲疏、利害和贵贱,才是天下贵;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第五层次以后士越来越重要,士在艮为山中决定着告公用圭的转型,圣人被褐而怀玉的背后是士将希和贵归藏到天位,将“听而不闻”转变成为“大音希声”,并且将自贵转换成为天下贵,被褐指的是泽地萃-泽水困中的车循环,已经发展到了困于葛藟的程度了,而怀是归,天下贵的意义是归藏了来反时的金玉,“大音希声”和“不贵难得之货”的时候希和贵都进入到了天地否的自然中,“大音希声”才能守静洁志,“不贵难得之货”才能无欲于物,所以圣人在泽水困中被褐才具备了通过玄牝之门的条件,归藏了金玉才能成为天雷无妄中的天下的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