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道德经

  •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

    第四十八章谈的是无为和无事的意义:“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本章谈的是无心和善复的关联性,心是通过回天之门的障碍,所以必须无心,所以必须摄心,在人位的艮中“摄心守义”才能完成善复。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心是震为雷,不是地雷复,必须在“用拯马壮”之后才“获明夷之心”,在水风井-火风鼎的中行之后,有了马,才会出现明夷之心,也就是说在天地阴阳大化中才有心,心是炼气化神的阶段的产物,所以说“心使气曰强。”

    圣人之治首重“虚其心”,目的是“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个时候的心是“我愚人之心也哉!”心是分别对待心,可以让艮为山在薰心时发展成为山地剥。

    《吕氏春秋 精谕》所谓的:“纣虽多心,弗能知矣。”商兑时因为“未宁”,所以“不宁方来”,于是丹被用于车循环造成了多心,因为商兑的反行用的是至临,而不是知临,所以弗能知矣。

    经历了山地剥之后就没有办法发展到天位的艮,无法完成时见曰会和殷见曰同,也就无法成为天地否中的“天地之心”,所以彖辞对地雷复的卦辞的解释总结道:“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这一句话带有疑问的成分,一直要到完成了善复,进入到了天地否时,圣人在天位的艮中抱朴守一,少私寡欲,这个时候就没有分别对待,只有朴,没有心,所以“圣人常无心”,所以善复代表着“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

    以百姓心为心是万物之心,百是全,已经到了全归的时节,姓是雷泽归妹的力量,雷泽归妹的心是归妹愆期迟归有时的心,所以以百姓心为心是完成时归,完成善复之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善者指的是能够以或承其羞完成善复者,吾是告公用圭者,已经完成了中行,而进入到了利御寇的力量中,所以吾是御者,风泽中孚可以转化成为风火家人,就可以通过回天之门,这就是吾善之;

    不善者指的是完成获匪其丑者,虽然经历了山地剥,可是风泽中孚中的吾还是同样地善待之,一视同仁地完成见,可是这个时候的见是四时之见,只能达到有疾的高度;

    德是直心,德善是直的力量完成了善复,唯有雷泽归妹能够完成善复的任务,所以德善指的是雷泽归妹的力量,即使经历了山地剥,还是可以一直发展到天位的艮中,而完成善复,因为雷泽归妹具有双重的力量,既有雷火丰的力量,也有地雷复的力量,雷火丰的力量发展到了无所往的时候就已经告罄,地雷复的力量又继之而起,才能够“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信者是进入主人有言者,吾会在完成了水风井-火风鼎的中行之后信之,在完成了四时之见之后不需要进入到车循环,就可以直接地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中;

    不信者指的是车循环,车循环中因为有山地剥,不能保全天位的大和震为雷,以至于造成了国用不足,可是,吾还是会信之,只是因为力量不足,“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只能发展到有疾的高度,必须从交的力量中回到直的力量中之后而完成善复,才能进入到天雷无妄中;

    善复能够将不信者的力量升华为信者,而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大信中,圣人的不言之教所建立的信的意义远远超越了主人有言所建立的信,因为不言之教中没有山地剥,可以达到《礼记·学记》中提到“大信不约”的境界,不约就是没有山地剥所造成的约纳户牖,所以可以直接成为人,所以谓之大信,大信也是直的力量使然,只有直的力量才能通过回天之门而完成见,才有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在天雷无妄的天下中,歙歙焉是无所偏执貌,王弼认为:“聖人之于天下,歙歙焉,心無所主也。”事实上心无所主并不是没有了主见,而是没有分别心,才能做到没有我执;

    歙是将其羽可用为仪的两只羽手和火风鼎中的子都在火山旅中合和在一起,完成了三星在天,完成了三星在天,没有了子就没有了车循环,这就是“为天下浑其心”;

    百是全,姓指的是雷泽归妹,雷泽归妹是唯一可以进入到生门的“毛姹女,女中王”,婴儿姹女才能一起通过谷神不死玄牝门,执其随的时候“百姓皆注其耳目”,人位上的成员都进入到了人位的艮中,田相值所形成的大在凵中就形成了耳,震为雷在口中就形成了目,所以谓之百姓皆注其耳目;

    孩中有子、二和万,以及代表小的T,亥有归藏万物的意义,在天地否-天雷无妄时万物都隐藏于天位,所以谓之圣人皆孩之。

  •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本章在说明孚乃利用禴中的为学与为道,为学与为道都是有为,还在炼精化气和练气还神中,无为与无事才是炼神还虚的内容,才能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天下中。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学是有言说之教的结果,两只羽手将已经经历了山地剥的两个自我意识从习坎中拿出,意味着已经进入到了风泽中孚的直的力量中,即将通过回天之门而回归天位,由于为学的过程中经历了山地剥,所以只能达到有疾的高度,而只能在四时之见中,所以学习无法觉悟,觉是两个自我意识已经完成了见,这个时候的见是时见曰会和殷见曰同,悟则是吾心完成了时归,完成了善复才能谈觉悟;为学的过程在车循环中,为学的目的则是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中,也就是“一人行则得其友”,为学日益是“益之用凶事”,实际上是“或益之十朋之龟”,十朋之龟的效果越来越明显,一和口才会变成了爻;

    为道日损是“三人行则损一人”的结果,三人行是火水未济,火水未济是车循环的轮轴,反复地“震用伐鬼方”,火泽睽-山泽损的人位的震被用在来反,在完成了“获匪其丑”之后就从火风鼎进入到火水未济,所以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损之又损是车循环的效果,反复经历了火水未济,田获三狐的时候,代表狐狸的火水未济被打死,意味着坎中子失去了轮轴的地位,而进入到人位的艮中,开始了鸟焚其巢的火山旅,在时归的过程中火水未济是唯一必须消亡的力量,意味着脱离了孚乃利用禴,没有了车循环和山地剥,才能够完成三星在天,三星在天时进入到天地否的无为中,因为得一之后就在天位的艮中抱朴守一,无为而治。

    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七章已经提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无不为的是道,而不是圣人,圣人的无为是不利己,不将人位的震用在用拯马壮而进入到车循环,所以“圣人无为,故无败”,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入六时很容易会加一把劲,以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地发展到尘泥的程度,才能通过回天之门,事实上告公用圭自然就完成了需于泥,这个时候就必须无为了,不再用拯马壮,不再或从王事,圣人的无为不仅避免了车循环和山地剥,同时也开启了有厉,这才是重点,有厉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和天山遁的力量之源,自然就完成了炼神还虚,所以圣人的无为可以促成告公用圭的无不为,告公用圭在天位是天道,在人位是大道,告公用圭就是道,士恢复了常道,道就可以无不为,这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取天下指的是经由车循环而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天下,车循环造成了勿用,所以必须藉着取女将天位的大从倾倒的凵中释放出来,到了无所往的时候则必须藉着其来复完成天位的大的释放,这个时候就必须藉着无为、无事来完成善复,这个时候必须在火山旅谨其守,在艮为山中固其结,不能再继续或从王事,因为或从王事时就会再度“取女,见金夫,再度进入到车循环。

    有事指的是或从王事,就会进入到车循环中,而必须面对山地剥,第二十九章已经谈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所以必须无事,震为雷才不会被用拯马壮的心法从人位的震中提溜出来而败之,而且才不会在山地剥时陷在凵中而失之,取天下是为了进入到圣人的境界,所以必须避免车循环和山地剥;

    有事时会进入到车循环中,而造成山地剥,于是就只能发展到有疾的高度,因为无法发展到天位的艮中,就不可能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天下,所以“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

    第四十六章已经进入到了常足的境界,已经完成了炼神还虚,意味着告公用圭已经具有了顶天功德,本章谈的是炼虚合道的意义,最重要的是没有了车循环和山地剥,才能进入到天道中。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不出户指的是水泽节的“不出户庭”,不出户庭的原因是因为处于车循环中,小和坎中子在人位的坎中主持着车循环,当水泽节发展到了山泽损时,贝被用在告公用圭中,这个时候就进入到了水山蹇的人位的艮中,成为来反的力量,完成了山地剥之后震为雷陷于凵中就“不出门庭”了,取女时才能藉着山火贲而出自穴,在完成四时之见之后又进入到火泽睽所建立的金夫,所以不出户庭代表着车循环,

    不出户而知天下则是善复的例子,车循环发展到了无所往的时候正是完成善复的契机,才能完成告公用圭的转型,并打破车循环,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天下。

    窥指的是闚观,闚观发生在“入于穴,不速之客三人来”之后,完成了水风井-火风鼎就进入到了闚观中,闚观时已经发展到了山水蒙的“取女,见金夫”,在无攸利的车循环中,闚观中的门不是回天之门,而是左道旁门;牖则指的是坎为水的约纳户牖,已经从水风井发展到了坎为水,意味着已经经历了水山蹇的来反,处于“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中,还是在习坎所造成的车循环中,不窥牖则是免于经历山水蒙的“利用刑人,用说桎楛”和坎为水的“坎有险,求小得”,不窥牖说明了没有山地剥;不窥牖而见天道是在来反时完成了告公用圭的转型,在观我生进退中完成了三退,子亦随之,所以能够免于山地剥,才能够完成了时见曰会和殷见曰同,而见天道。

    弥远,其知弥少。

    弥是弛弓,意味着已经完成了约纳户牖,此时已经在勿用中,只有坎为水的“河水弥弥”,在继续地流动,其出弥远是在“出自穴”的时候因为经历了山地剥,以至于只能发展到有疾的高度,《易·系辞》中的“弥纶天地之道。”指的是藉着阴阳大化经纬天地,始终带着“弥缝其阙”的性质,因为坎为水具有约纳户牖的特性;在孚乃利用禴中完成了远复时,无法发展到天位的艮中,始终在泽风大过中,就会受到水天需的“需于沙”的心法的影响,人位的震在习坎中用在用拯马壮,而不断地进入到车循环,造成了人位的大的力量的减少,以至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行是只有知临,没有至临,不行而知是知临时进入到甘临中,甘临之后就自动回天了,没有进入到无攸利的车循环中,所以没有至临所产生的车循环,至临是告公用圭的力量进入到了火泽睽-山泽损中,人位的震就会被用在来反,不行而知则没有来反;

    见小曰明,也就是完成了天地否的大往小来时进入到袭常的明中,不见而明是没有见小的过程,因为小已经在炼神还虚的过程中成为元神,不再随着告公用圭而进入到甘临中,意味着没有了舟车,不会进入到无攸利的车循环;

    士在人位的坎是为,在天位的坎中就止了,“为者败之”,因为士具有习坎,自然就会将人位的震用在用拯马壮而进入到车循环,士不为时就没有车循环,在善复时必须经过“为者败之”的过程,才能发展到冥豫成,而不为而成则是正复的过程,没有经过“为者败之”的过程,就完成了正复,而得一进入到唯用震为雷。

    “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都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的特性,而且都是正复时的特性,这个时候已经在善复时得一,已经可以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圣人境界,所以“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是圣人所特具的功德,“无所不知之谓圣”指的是圣人只用知临,不用至临。

  •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本章谈的是车循环,天下有道是在孙子所定义的平陆之军中,天下无道则是在斥泽之军中,告公用圭在超越了可欲、不知足和欲得之后就完成了告公用圭的转型,进入到了常足中。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指的是天水讼,天下有道是在天风姤-天水讼的力量中,三在控制着雷火丰的农的力量,也就是三在火水未济的车循环中主持着“农用八政”,这个时候政治清明,可以出仕,却是去卩,去代表车循环,卩是持节,三在人位的坎中持节,让火水未济的车循环有节有度;

    走是“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已经完成了中行之后在风泽中孚中徐行,马是中行的产物,马首是横目而马身是鸟,此时目已经成为眼,走和马都意味着经历了中行;粪是米异,米指的是离为火的双向加持,造成了“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垂其翼时损上益下,天位的力量都进入到了水天需的人位中,就进入到了三日和不食中,三日指的是在火水未济的车循环中三主控着日,不食指的是山天大畜中的“不家食”,不家食是因为已经“良马逐”了,已经进入到了交的力量中,无法通过回天之门,而走马时所乘坐的良马已经在“丧马勿逐自复”时成为戎马。

    从离为火的角度来看,走马以粪是从焚如死如进入到焚如弃如,弃如是对离为火的双向加持所产生的“逺物”弃之犹粪土,因为海上采珠人所视为珍宝的是人位的兑中的“夜光吐”,因为异哉足照乘,所以殷勤献明主。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是一句非常令人困惑的话,历来都将走马以粪解释为“将战马用于耕田”,也有所谓的“拉屎肥田说”、“骑马播种说”和“拉粪车肥田说”,很显然都没有做到以易合老,而且与参悟玄机沾不上边,自然就无法发挥道德经应有的功德,所以孙子强调:“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连鬼神都不够资格,因为鬼神没有完成第五层次及以上的修行,或从王事和起度的层次也都不够资格,只有“知敌之情者”,也就是能够完成告公用圭的转型的真人才有资格,还原老子、孙子、鬼谷子等真人的心血结晶的意义在于掲示善复之道,不能有误差。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指的是山泽损时的人位的大,这个时候的人位的大是天位的田和人位的田重叠在一起所形成的贝,损上益下达到了最高程度,这个时候的贝可以在告公用圭时用在山地剥而完成分,所以成为“威用六极”的力量,礼乐征伐可以发展到无所往的程度,而具备了通过回天之门的条件,所以可卷而怀之。

    戎马是泽天夬的莫夜有戎中的马,走马已经成为战马,为什么会成为战马?因为人位的震被用在用拯马壮,就从直的力量进入到了交的力量中,交是来反和交战的力量,交战到了“于臲卼”的程度时,没有了离为火的双向加持,就必须等待坤为地重新生发出地雷复,就可以完成善复,而卷藏到天地否中。

    完成了善复之后,就是“海底金乌天上日,目中童子眼前人。”海底金乌是和兑中的震为雷,成为天上日时已经完成了善复,童子指的是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时,来反之后震为雷陷在凵中成为目中童子,完成了善复而进入到天雷无妄时目中童子就成为眼前人,眼前人就是有言有信的主人,在泽水困中“有言不信”,因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在泽天夬中闻言不信,因为是在“利御寇”的力量中,只有在天雷无妄时才能有言有信。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罪本作辠,辠是自幸,王在自幸时是甘临时进入到车循环,就会造成告公用圭用作山地剥,而“既忧之”,不但造成了网,而且障碍了风泽中孚的吾与尔靡之的力量,也就是障碍了鸣谦的力量,所以有了罪,而根本的原因是可欲,可指的是告公用圭所形成的亏,以至于车循环的火风鼎造成了入于幽谷的效果,中华文字不但可以将心意呈现出来,同时也可以将心意所产生的力量变化表现出来,有言说就必然有罪,而不言之教可以免于有罪;

    祸指的是泽风大过,泽风大过所造成的祸是不知足的结果,知是知临,足是车循环,知临时的告公用圭进入到了人位的艮中形成了甘临,甘临时转入无攸利的车循环就是不知足,不知足就会一直在泽风大过-泽地萃的车循环中,离为火就会越烧越强,造成了有灾眚,在希腊神话中代表风雷益的帕尔修斯之所以杀死蛇发魔女美杜莎就是为了打破泽风大过,才能超越四时之见而完成远复,才能进入到天雷无妄-风雷益,蛇发魔女美杜莎代表人位的巽,美杜莎的魔眼可以让人变成石像,因为人位的巽代表着坎中子的存在,就会有车循环,就会造成困于石,而且坎中子的存在就代表着山风蛊的干母之蛊和干父之蛊,就没有善复的可能,所以开悟时必须打破干父之蛊和干母之蛊,开启坤为地-地雷复的力量,蛇发魔女美杜莎之死代表着开悟。

    咎是过之别名,力量的变化几乎都是无咎的,而“往不胜为咎”则是少数的例外,人位的震如果被用于用拯马壮而没有完成胜,那么就有咎了,因为此举不但造成了丧羊于易,而且无法进入天雷无妄的胜中,“无咎者,善补过也。”善补过是完成善复和打破泽风大过,意味着打破了孚乃利用禴,就从王假有庙的心法进入到了用大牲吉的心法中,善复代表着得一和成圣,所以善补过就无咎,欲得是以车循环拿住臣子,就会造成山地剥,就只能发展到四时之见,无法冥豫成,也就无法得一和成圣,所以圣人之道是建立在“我无欲,而民自朴。”无欲可以使夫智者不敢为天下先,就不至于进入到车循环中,而且“常无欲,可名于小。”可名于小指的是大往小来,意味着完成了善复而进入到天地否。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足是日踩着廿足前进,知足之足是士完成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一直走到了天位的坎的高度,脱离了非常之道,而恢复了常道,就常足了,知足代表着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每一次反行都可以自动完成回归本位,所以始终在为天雷无妄奠基。

  •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

    第四十三章时就已经进入到了圣人的不言之教,本章谈的是不言之教的意义,在大盈、大直、大巧、大辨所形成的清静中。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成是从山泽损中的人位的大被用于道冲而发展到冥豫成的时候,人位的艮在孚乃利用禴中产生了缺口,缺是用缶的结果,君子夬夬独行的背后是用缶,用缶是金刚杵在凵中,也就是十朋之龟在凵中,说明经历了山地剥,用缶之后就约纳户牖了,人位的艮被隐匿起来,人位上仿佛开了窗户,冥豫成的时候也会造成人位的艮的隐匿,但是天山遁所造成的缺口不同水风井发展成为坎为水时所造成的“瓮敝漏”,弊同敝,损坏的意思,因为没有山地剥,所以不会因为山地剥而破损,这是不言之教的好处。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进退盈缩是观我生进退时的内容,盈中的夃是买物多得的意思,也就是在丹在车循环中成为多造成了山地剥时所形成的物,造成了求小得,这就是“多言数穷”,穷是入于穴的时候造成了匪躬,意味着经历了山地剥,有言时多次经历了山地剥必然造成穷的结果,所以“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十朋之龟造成了盈满时就“再三渎”了,身心就动弹不得,善复的意义是冥豫成时将十朋之龟推送到天位的艮中,才能没有遮蔽,才不至于道穷,第五层次难胜地丹在直的力量中反行入口,而有了多,就会造成水山蹇的“多言数穷”,这个时候就不如在人位的坎中的守中,守中时又三在主持农用八政,而在多言数穷时就道穷了,所以必须藉着善复打破道穷的现象,而“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是来反时完成告公用圭的转型,在观我生进退时将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转变成为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大道就成为天道,这个时候就可以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直指的是直的力量,大直则指的是含藏了大道的雷泽归妹,雷泽归妹在归妹愆期的时候在水中行中,也就是在交的力量中,完成了用六之后才完成迟归有时,迟归有时的时候就进入到直中直的雷火丰中,所以雷泽归妹是兼具直和六的真,在归妹愆期的时候是在假中,在迟归有时的时候则是在真中,所以第五层次是辨认真假的时候,在归妹愆期迟归有时的阶段处于交的力量中,雷火丰屈藏不出,无所往的时候雷火丰的力量已经耗尽,不过,另有新的地雷复完成外比之,外比之时由豫像是田中的禾苗冒土而出,在天位中崛起,所以屈假借为崛,高起、突出的意思。

    大巧若拙,大巧指的是或承其羞,并没有真正地形成亏,所以得以保全天位的大和震为雷,天位的坎是七,反行时成为八,不发展到九,意味着没有进入到山地剥,就完成了稽疑,不言之教省去了言说,所以以为不智而拙之,事实上拙是外比之的时候,拙是屈,“使物否屈,不为用也”,拙是完成外比之而进入到天地否,大巧若拙是经由或承其羞而进入到天地否。

    辩是巧言,指的是有言进入到了泽水困的困于金车,就会发展到山地剥的剥床以辨,所以“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山地剥完成了获匪其丑,就造成了丧羊于易,就无法完成善复,所以不是善者,善者必须是大辩若讷,大辩是在车循环的来反时完成山地剥,有言发展到了这一步就完成了内比之,已经有了万物,就可以完成外比之,才能完成善复,内比之也是善复的一环,这个时候就是《庄子格物论》中的“大辩不言”,从孚乃利用禴的有言说进入到了圣人的不言之教中。

    静胜躁,寒胜热。

    静是完成归根复命的力量,也就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属于不言之教的内容,燥是完成去就的力量,也就是孚乃利用禴中将人位的震中的木用于革言三就,就进入到了泽地萃的车循环,静可以在雷水解-火雷噬盍中进入到天雷无妄的胜中,燥则因为消耗过度,以至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所以静胜躁;

    寒指的是时寒若,也就是水风井已经发展到了寒泉食的高度,就产生了谋的效果,“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谋是藉着或承其羞而完成三星在天,属于善复的内容,前提是完成了时归,就可以进入到天地否的胜中;热指的是时旸若,时旸若指的是雷火丰的力量完成了折其右肱,也就是完成了乂,就只能在四时之见中,而无法完成善复,所以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清是天得一以清,也就是完成了善复之后进入到天地否时的天清中,至临的力量被用于来反时因为经历了山地剥,只能发展到有疾的高度,无法完成善复,就无法得一,就会陷入泽地萃的车循环中,所以“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静则是完成归根复命,也就是完成善复的力量,清净是在天地否中抱朴守一,所以清静与无为具有等同的意义,清静无为时就不会在甘临时进入到代表车循环的欲中,始终在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中,所以“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进而可以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圣人境界中。

  •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本章谈的是度权量能,也就是“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的过程,度权量能是败中求胜的办法,在来反的时候进入到直的力量中,将地雷复的力量发展到天位的艮中,才能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天下,所以“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度权量能是士的任务,在来反的时候审查“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中的告公用圭,藉着度权量能而完成告公用圭的转型,这个时候正是神纪的用间时节,必须具备圣智才能完成用间,完成了炼神还虚就有了元神,就成为圣人,关键在于我执,所以老子提出了三个问题,让这个我自己去判断。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前一章谈及了“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这个时候已经走出了孚乃利用禴的有言说时代,而开始了圣人的不言之教时代,有言说时代与不言之教时代最大的差异在名与身,有言时代是有名无身,而不言之教则是无名有身,在一个新的时代开启的时候必须度权量能,“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才能改变告公用圭的性质,风水涣的车循环发展到了于臲卼的时候就必须“往而不害,安平太”,而“相益则亲,相损则疏”,有言说时代才有损益,定亲疏之事就不能发生“朴散则为器”的事情,没有了丹的反行入口就从有名变成了无名,就突破了匪躬的问题。

    身在来反之后进入到匪躬的状态,井谷射鲋的时候将鱼射到了天位而完成贯鱼,身则被交付给人位的震中的人,一旦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被用在来反,那么身就失去了震为雷,没有了丹,而身陷车循环;而货是金玉、金帛的力量被用在水山蹇中,多货伤德,多的时候反行入口的丹被用在用于车循环成为多,以至于将雷火丰的力量化为无,所以伤德,身与货都会受到多的影响,必须有所为而为,并且知所进退,身与货孰多谈的是“知有无之术”;

    得与亡孰病谈的是“察同异之计”,得是大有得,由豫发展到了冥豫成,就完成了时见曰会和殷见曰同,所以得是同的一环;而亡指的是马匹亡,意味着要经历中行,中行之后再“井谷射鲋”以完成四时之见,哪一个能够造成有疾?井谷射鲋造成了射雉一矢亡,士在孚乃利用禴中引导异的力量,异是垂其翼所造成的效果,士引导着山泽损的人位的兑以完成见,因为经历了山地剥,所以只能发展到有疾的高度,而大有得时已经跳过了有疾的问题。

    甚爱必大费谈的是“别是非之语”,爱者仁之发,仁之发是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被用作用拯马壮,重新进入到水风井-火风鼎中,所以甚爱就会进入到车循环,就会造成大费,费是耗损,“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人位的震反复被剥夺,用在用拯马壮,却不完成时归,士回归天位才能修其功,士回归本位不仅可以带走人位的坎中所有的成员,而且成为嘉遁之坎,而可以功成,如果不完成时归,来反时人位的大必然造成大费,而且无法进入到泽山咸中用留,所以谈费的时候也一并加上留;

    多藏必厚亡谈的是“见内外之辞”,内外指的是内比之和外比之,辞指的是泽水困中的乱,用于车循环的多发展到了无所往的程度时就到了归藏于天的时候了,

    厚是用间时节,也是三年有赏于大国的时候,贝被用于士的行有尚,发展到天地否的“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中,赏莫如厚而信,厚赏就是完成善复,就可以进入到天雷无妄中,前提是从内比之发展到外比之,进入到由豫中。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是知临与车循环的关系,知足是只用到七和八,能够不发展到九,不会进入到车循环,就没有获匪其丑,自然也就没有振恒的问题,不会因为山地剥而失去了离为火的机制,就不辱,辰龙就不会被人位的坎所执,知足是连山和归藏的精义,因为运用了或承其羞,没有山地剥,告公用圭就自动回天了,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没有我执,没有我执就是知足,只要有我执就意味着无法破除人位的坎,车循环就会持续下去,能够完成或承其羞就是知足的表现,才能完成时归,时归之后就是天了。

    知止是天位的坎在知临之后自动回归本位,完成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祉中包括了士、二和小,天位三杰都一起回归天位了,殆是在厶反行入口时完成了歹,也就是山地剥了,以至于陷于勿用,知止包括了天位的震的反归于娣,就“过客止”了,泽风大过和不速之客三人来都停止了,而且知止时就建立了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就免于山地剥,所以能够知止就能够不殆。

    长久是有条件的,不是易事,长久说明了已经没有了孚乃利用禴,长久的关键是因为没有了车循环的消耗才能长久,长久也说明了超越了我执,长久的条件是“有国之母,可以长久。”国是用行师的结果,用行师发展到了无所往的时候,雷火丰的力量已经耗尽,没有了有孚发若所造成的干父之蛊和干母之蛊,就可以仰赖母的生发力量,重新形成其来复,才能完成由豫和冥豫成,完成了炼神还虚。

  •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

    第四十一章谈的是教父,教父是车循环,循环往复地教导,遗憾是只能发展到有疾的高度,教父之教无法成就天雷无妄的圣人境界,因为教父不是可以远复到天位的艮中的地雷复,而是藉用白茅者,破坏了地雷复的远复资本,本章谈的是可以发展到不言之教的地雷复,要能够发挥地雷复的力量就必须明白无为的利益,无为是在特定的时间点上的无为,只有在取天下的过程中无为,才能“无为而无不为。”损之又损之后如果做不到无为,那么就没有后面的无不为,不能在不应该有为的时候事必躬亲,盗夸之所以成为盗夸就是因为无法掌握无为心要。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柔是人位的震的木用在“藉用白茅”,“其有藉者则裼,无藉者则袭。”有藉者指的是人位的震被用作用拯马壮,最后完成了折其右肱,无藉则是脱离了利己而转入有厉,而完成袭明,无藉就意味着无为,无为才能从大道发展成为天道,从至坚变成了至柔,也就是才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转变成为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

    驰骋指的是在水山蹇中的弋猎驰骋不进入到山泽损的车循环,而以进入到天雷无妄为宗旨,也就是有它时就“不耕获,不菑畲,则利有攸往”,就可以进入到由豫,驰骋中的由指的就是由豫,由豫时就胜了;天下之至坚指的是山泽损,山泽损是车循环的力量之源,至临的力量成为来反时的攻坚者,天下之至柔之所以可以驰骋天下之至坚,“以其无以易之”,无以易之指的是已经没有日月,意味着没有了天地阴阳大化了,而攻坚强者的告公用圭已经获得了转型,攻坚时告公用圭被用作山地剥,就只能发展到有疾的高度而没有胜,天下莫柔弱于水的水山蹇已经进入到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已经在天道中,所以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只在水山蹇-火山旅-艮为山活动,这个时候就是孙子所谓的处山之军,人位的艮是用间之地,山地剥时进入到了死间,就“无所往”了,所以死间即是无间,这个时候就是完成时归的时候了,无所往则固,这个时候只需要谨其守和固其结,谨其守和固其结就是无为,无为的本质是勇于不敢,勇于不敢是不敢为天下先,就没有了车循环,士在完成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之后,就只在七和八之间变化,不再发展到九,没有了获匪其丑,告公用圭完成了转型,具有了顶天功德,再也没有有言说之教,就恒不死,所以勇于不敢则活,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有言说是孚乃利用禴的特性,有言是天位的大的反行入口,有说则是利用刑人用说桎楛,輹循环中只以丹和生的力量反行入口,而且只有甘临,没有转入到无攸利的车循环中,所以不会既忧之,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就是生的力量,可以藉着不言之教就完成了爻,达到了教的目的,不言之教得力于无为之益,无为是在火山旅中能够谨其守,守住示和坎中子,就发挥了禁暴止乱的功德,同时无为也是在艮为山中能够固其结而将三星结合在一起,完成三星在天,告公用圭就可以在有厉的推送之下自动回天,希同稀,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因为很难放弃我执,只要有我执就也会有法执,超越了我执才能超越法执。

  •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

    老子口中的道是力量的、变化的、玄奥的、有无的,没有一个固定的状态和性质,本章的道既不是已经在炼神还虚时发展到了天位的天道,也不是在炼精化气和练气还神时可以完成道冲的大道,而是最原始的道,也就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天地母是“直方大”的力量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从直的力量发展到方的力量的过程,也就是在孚乃利用禴中,还在小乘的范畴,必须完成时归,才能进入到大的力量中,唯有进入到大乘的范畴,才能认识到域中四大的境界,也就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境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可以为天地母的道是坤为地,坤为地生发了地雷复,地雷复是一,地雷复-雷火丰发展到了天位的震中,就有了震为雷,震为雷是二,雷火丰发展到了天位的艮中就建立了离为火的双向加持,就开始了“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的大道,天位的震中的震为雷和人位的震在用拯马壮之后所产生的坎中子结合成为三才阵势,就开始了孚乃利用禴,在孚乃利用禴中一和二结合成为三,因为震为雷没有自主性,需要与一并行,三成为车循环中的将,运用着震为雷,三所主导的车循环发展到了最后就有了万和物,这个时候就是“道者万物之奥”的大道,三和神在西南的巽中接续地主导着万物之奥的大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在孚乃利用禴中,万物出现之后还必须完成炼神还虚和炼虚合道。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阴是或从王事的结果,已经在风泽中孚中,“鸣鹤在阴”指的是鸣谦的力量与反行的隹的力量共同颠覆了凵,此时已经完成了火风鼎,而在火水未中的阴中,因为已经完成了山地剥,已经亏负了,所以处于负阴中,“其子和之”则是坎中子成为和兑中的震为雷用于来反时的轮轴,此时在车循环的阳中,因为还在已事遄往以完成包承的力量中,所以谓之抱阳,天地阴阳大化是“说人之法”,也就是利用刑人,用说桎楛之法,孚乃利用禴中的天地阴阳大化的运用日月的力量,藉着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而牧人民,所以“为万事之先”,构成了《易·系辞上》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时候的道是“大道汜兮,其可左右”的大道。

    冲气以为和指的是道冲所形成的山地剥,而进入到火水未济的气中,也就是炼精化气-练气还神的过程,道冲来自于和兑中的震为雷成为来反时的斧钺,这个时候的道是大道,而冲是复合力量,既可以完成中行,也可以进入到唯用震为雷,风泽中孚的人位的震被用作用拯马壮,就会造成车循环,完成了山地剥就成为冲气,和是音声相和,人位的震中的飞鸟所以之音与山水蒙中的声都进入到了水山蹇的人位的艮中,而与来反的力量相和,共同将艮为山的告公用圭发展到了山地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才会出现“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所以必须“和其光,同其尘”,将水天需的光亨和火山旅的鹿尘发展到同人的高度,这个时候就是“知和曰常”,将道冲转化成为“象帝之先”,才能“用之或不盈”,却能够“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人之所恶是因为再“震来虩虩”之前,人位的震的震为雷被用在“笑言哑哑”,笑言哑哑是有言发展到了泽地萃的车循环时造成了膨胀成为亚的十朋之龟,十朋之龟与心一起在凵中,形成了恶,亚是丑的意思,意味着完成了获匪其丑,淮南子在《说林》中说明火山旅的时候指出:“病热而强之餐,救暍而饮之寒,救经而引其索,拯溺而授之石,欲救之,反为恶。”如果重点在救,也就是“求小得”,而不在善复,那么十朋之龟就会造成恶,唯有完成善复,才能消弭恶。

    在没有完成善复之前,在孚乃利用禴中王是与十朋之龟并存的,所以王自称孤、寡、不榖:孤指的是火泽睽的睽孤,孤是丧父之子,也就是用拯马壮时人位的震的震为雷被挹注到天位的震中造成了地雷复的死亡和坎中子的诞生,就进入到了火水未济的车循环中;寡指的是水山蹇中丹被用在车循环中成为多,多被不断地投向人位的艮中的众允,众不能聚就变成了寡;不毂指的是困于金车时没有成为谷以通过回天之门,以至于继续待在左道旁门中;

    而王公以为称的原因在于孤、寡、不榖属于孚乃利用禴中的心法,也就是王假有庙时期的心法,这个时候如同“败兵若以铢称镒”,以铢称镒是以小称大,在告公用圭中是小在操纵着无将大车,善复时则是“胜兵若以镒称铢”,以镒称铢是以大称小,告公用圭具备了顶天功德,自动回天,当王不在人位的坎中称孤、寡、不榖时,就可以如“胜兵若以镒称铢”,关键在于没有了利己心,才能运用到人位的震中的有厉的力量。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损益是天地阴阳大化中的首要内容,损益是天地力量的变化,或是损上益下,或是损下益上,孚乃利用禴发展到无所往的程度时就有了物,物或损之而益指的是“三人行则损一人”之后再“或益之十朋之龟”,目的是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中,而或益之而损则指的是在损上益下时造成了“几危之决”,产生几危之决的原因是因为损益的焦点都在人位的艮,而几危之决则指的是火山旅中告公用圭在旅于处时以人位的艮为几,进而造成了山地剥。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教是持卜敲打已经经历了中行的两个意识,两个自我意识已经成为爻,在王臣蹇蹇中,必须藉着士的引导完成孚乃利用禴的有言说之教,人之所教是人位的震的震为雷被用在有言说中,人之所教指的是习坎,也就是以车循环的方式完成教学;

    我是火风鼎的产物,火水未济时王以我的身份居于人位的坎中,正是以孤、寡、不榖自称的时候,在车循环中,我也参与有言说之教;

    在孚乃利用禴中的有言说之教中,火泽睽-山泽损中的力量如同强梁一般,也就是在第五十三章中所谓的“盗夸”,强梁者不会在“三人行则损一人”的过程中死去,依然“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厌饮食的结果造成了“不家食”,以至于无法通过回天之门而完成时归,只能在四时之见中,在风泽中孚中我已经成为吾,吾将以强梁者为教父,将山泽损的力量转化成为山火贲,这是从山泽损中“取女”,教父不同于地雷复的父,不是来自于母的力量,这是因为坎中子的存在造成了干母之蛊,以至于也造成了干父之蛊,所以只能运用教父的力量,而只能发展到有疾的高度。

    《孙子兵法 行军篇》提出了四种行军的方法:水上之军、平陆之军、斥泽之军和处山之军,水上之军是习坎的不节若则嗟若,平陆之军是泽地萃的萃如嗟如,斥泽之军则是以和兑中的震为雷用作来反,而处山之军则是专门用来转换告公用圭的性质,可以称为时归之军,才能用上父母的力量,这个时候天子才能为民父母,同时才能为天下王。

  •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方无隅;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

    本章的主题是善复,善复是建用皇极的过程,建用皇极中包括了孚乃利用禴,而完成了善复时就无形和无名了,就摆脱世俗之有相,而进入到认识所得的真如实相的无相中。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闻道在风山渐中,耳的存在意味着经历了山地剥,天位的大陷在凵中,士在有厉所形成的“利御寇”的力量中从水山蹇退到风山渐中,而风火家人的力量中声闻于天,因为经历了山地剥,已经“无所往”了,所以必须勤而行之,藉着“劳谦”完成“帝乙归妹以祉元吉”,行是行有尚,指的是“高尚其事,不事王侯”,所以得一是反孚乃利用禴的王侯精神;

    中士是中行之士,也就是用行师之士,中行之士以泽雷随的有孚在道以明为理想,这是若存,为了达到若存的目的而井谷射鲋,一箭发展到射雉一矢亡的高度,也就是有疾的高度,这是若亡,若存若亡还在孚乃利用禴中;

    下士是巽在床下之士,也就是山地剥的剥床以辨之士,所以必须藉着火泽睽-山泽损所形成的至临进入到“已事遄往”,完成了大道之后在山火贲中进入到四时之见中,在有疾的心法之下再进入到“使遄有喜”中,这个过程称为“一握为笑”;

    不笑不足以为道。

    如果没有至临所产生的一握为笑,就没有办法藉着贝的力量行道,因为火风鼎的方雨亏悔之后力量一空,必须藉着火泽睽-山泽损所形成的至临重新打造告公用圭的力量,就具有了“大道汜兮”的力量,而完成了折其右肱和师左次,才能“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方无隅;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建言是有言时的“建用皇极”,有之则指的是“皇建其有极”,意思是建用皇极的过程中包括了“向用五福”和“威用六极”的用九,也就是经历了孚乃利用禴中的折其右肱的有的过程,善复时则出现了十三种反其道而行,其中的八个若都是雷火丰在“有孚发若往得疑疾”时进入到孚乃利用禴的人位的巽中:

    明道若昧的明是日月,日月是孚乃利用禴的主力,也就是己日所形成的日昃之离和用拯马壮所形成的月,分别指的是火风鼎和车循环,昧是车循环中的告公用圭,意味着来反的时候告公用圭可以发展到山地剥的程度,造成了“小有晦”时的晦暗不明,也就是微明,而明道则是从微明发展到袭明之道;

    进道若退是风地观的观我生进退时的士进三退,三是一在二中,处于练气还神中,三从人位的坎中退到人位的艮中,三退是完成善复的关键,三退就意味着已经超越了我执,示就率领坎中子进入到了火山旅中,而发挥禁暴止乱的功德,于是就没有了车循环,因此具备了三星在天的要件;

    夷道若颣指的是风水涣的匪夷所思,风水涣在面对人位的艮时有两种不同的作为:如果是涣其群,意味着走的是或承其羞一途;如果是涣有丘,意味着指的是贲于丘园束帛戋戋,还在车循环中,就会造成匪夷所思,夷是用拯马壮之后的震为雷,已经被遇其夷主的力量所缠绕和强化而成为来反的斧钺,造成了匪、所和思的结果,颣是缺点,即使从白马翰如进入到贲如皤如而得月了,明月之珠也不能无颣,所以第六层次先有有垢真如,到了第七层次才能达到无垢真如;

    上德若谷中的上德指的是雷泽归妹的力量可以一直发展到冥豫成的高度,谷指的是泽水困的臀困于株木已经发展到了入于幽谷的程度,此时已经在“无所往”中,而可以在“其来复”的力量中通过玄牝之门,心就完成了三星在天;

    广德若不足的广是火风鼎的产物,德是直心,指的是直的力量,火风鼎带有山地剥,就会造成直的力量的不足,而出现了“往得疑疾”的结果,只能发展到有疾的高度,而不足以发展到冥豫成的高度,就不足以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圣人境界;

    建德若偷的建德是建用皇极进入到直的力量中,偷是偷天下,这个时候的偷者是天下之盗,因为只在有疾的高度运作,以至于无法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天下,如同偷取了天下,造成了安肆之偷,在安节的世界中肆意而为,安肆之偷的目的是进入到水雷屯的利建侯中,所以谓之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是从和兑的震为雷用作来反时转入到雷泽归妹的真中,而完成了“冥豫成,有渝”,渝是完成“列其夤”,丹成为撝谦中的大象之力,而寅中的甲成为由,一起进入到由豫中,有渝的目的本来是为了进入到主人有言的信中,所以泽雷随的官有渝是信的意思,而冥豫成的时候则具有了成的意义;

    大白若辱指的是由豫中的震为雷已经与坎中子一起完成了三星在天,而成为天下大白中的大白,大则指的是朋,朋也来到了人位的震中,辱是浚恒之后人位的坎拿住辰,抑制了振恒,失去了离为火的双向加持,既没有了人位的离,也没有了天位的离,于是进入到了“于臲卼”中,“于臲卼”即是“无所往”,而得以在“其来复”的力量中完成了善复,成为大白,所以谓之大白若辱;

    方无隅的方是告公用圭用于山地剥的结果,水地比在“不宁方来”时造成了“终来有它”,无隅就是于臲卼了,有它时已经没有了离为火的双向加持,所以需要“俟我于城隅”,其实等待的不是我,而是地雷复;

    器晚成指的是用作来反的震为雷,一度变成了物,冥豫成之后原来的勿用之牛就成器了,成为天下神器,晚指的是归妹愆期迟归有时,必须完成时归之后才能成器,虽然迟迟其行,但是总算有成;

    大音希声是在水山蹇的来反之后进入到山地剥,志意失去了心,就只有飞鸟所遗之音了,观我生进退时就“近听水无声”了,只有“远看山有色”了,而“或承其羞”的时候因为没有进入到山水蒙,就不会有声,当大音成为天音时已经唯用震为雷,更没有了声音,所以时归是从希声进入到无声世界,声是空相,无声是无相,声音的意义在表相,反映从有到无的过程,“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见如来”,因为声音还在水天需的神光阵中,在神所主导的车循环中,人位的震被用作用拯马壮是人行邪道,因为还在度中,所以这个时候是见不到如来的,冥豫成之后就可以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唯用震为雷中,就在如来的光明中;

    大象无形的大象是由豫中的大象,大象是劳谦所产生的撝谦表现在由豫中,形是孚乃利用禴中的强弱,无所往的时候已经从有到无了,大象代表着三星在天,三星在天之后就在天地否中,天地否时已经没有了水风井-火风鼎的弱和火泽睽-山泽损的强;

    道隐无名在炼神还虚中,善复之后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自动完成道隐,而且无名了,万物都卷藏到了天位中,有名的物已经成为无名的朴,得一之后则成为天雷无妄中的天下神器;

    夫唯道,善贷且成。

    贷是和兑中的震为雷被用作来反,也就是人被赋予了巡弋的任务,也就是公弋取彼在穴的任务,水山蹇的来反还是属于水天需中的巡弋,而山泽损中的贝是告公用圭所形成的田相值,则在来反时被用于山地剥,善贷是或承其羞的功德,可以保全羊的力量,而且可以进入到冥豫成的境界,善贷且成符合《尚书·大禹谟》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惟危时火山旅已经发展到了山地剥,道心惟微时火山旅已经形成了微尘,已经到了可以完成时归的时候了,惟精是离为火的双向加持造成了生和丹的反行,进入到了甘临,没有进入到无攸利的车循环,就在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中进入到泽山咸,惟一则指的是火山旅发展到了鸟焚其巢的高度而得一了。

  • 道德经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帛书的德经将现行版的第四十章与第四十一章调换次序,因为第四十一章谈的是闻道,闻道在风山渐中,而第四十章已经讨论到了有无,已经通过了谷神不死玄牝门,从这个角度来看帛书胜出,不过,第四十一章的末尾是善贷且成,已经触及到了冥豫成,可以说是反者道之动的延伸,从这个角度来看王弼有理。

    反者道之动。

    反指的是来反,动指的是车循环,反者是士,持着来自于和兑中的震为雷的斧钺,士的知临发展到了这一步就发挥了“孚于剥”的特性,以至于告公用圭被用作山地剥,也就是山泽损时人位的震被用作“利用刑人,用说桎楛”,而进入到了山水蒙的车循环中;

    反者道之动的背景力量是火天大有发展到山天大畜,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时天位的离的自我加持将隹推送到人位的艮中,共同形成水山蹇中的来反,这叫作夫妻反目,妻是天位的离,从火天大有发展到山天大畜,夫是火泽睽-山泽损人位的兑中的金夫,夫妻联手对付臣子;

    道之动是“动悔有悔”,过程是告公用圭所形成的“困于葛藟”,如在荆棘中,结局则是“于臲卼”,没有了离为火的双向加持就完全失去了动能,道之动所涉及的范畴很广泛,火天大有、山天大畜、火泽睽、山泽损、山水蒙、水山蹇、火山旅、艮为山、山地剥、泽地萃、泽水困、风泽中孚、风水涣诸卦都在说明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构成了第五层次的难胜地中的难,德经的主题就是这个难,所以德经可以视为难经。

    弱者道之用。

    弱是“向用五福”和“威用六极”所共同形成的用九的最末一个方法,可是却是最根本的用六方式,因为弱代表水风井-火风鼎中的弱水三千,而车循环的每一次循环都会重新进入到水风井-火风鼎,所以百转千回不离它,向用五福是天位的离的自我加持的力量所建立的人位,威用六极则是完成山地剥的八种力量。

    彖传在解释泽风大过的时候谈到:“栋桡,本末弱也。”所以弱是泽风大过的力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睃作,精之至也。”骨弱指的就是泽风大过中的水风井-火风鼎,筋柔中的力指的是嘉遁之力,说明从天风姤而来,月指的是用拯马壮之后的震为雷,竹部则说明处于四时之见中,已经在泽地萃中,柔指的是人位的震的木被拔茅茹而用在车循环中,所以筋柔处于泽地萃的萃如嗟如中,握至临的力量被用在山地剥,而造成了固,“无所往则固”,已经在婴儿状态中,虽然未知牝牡之合而睃作,却可以与雷泽归妹的姹女相会,一起进入到泽山咸中育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精之至也”,已经在“于臲卼”中,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了,所以已经到了“惟精惟一”的境界,这是在直的力量中反行入口已经发展到了“无所往”的程度,就到了必须完成善复而得一的阶段了。

    《礼·曲礼》提示:“老者不以筋力为礼。”老者不能再以泽风大过-泽地萃的筋力用在曲礼中,也就是不能再有山地剥了,只能运用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从泽风大过的卦名上就可以知道弱成为道之用的时候造成了大过。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为什么天下万物生于有?这个有指的是什么?有是又月,也就是一只手和丹的关系,有来自于折其右肱,折是来反的釜斤,来反是从有到无的过程,肱是有厶,也就是有私,在完成了折其有厶之后人位的艮就成为虚谷,而且没有了私就公了,就可以回天了,日中见沬时未下来了,就进入到告公用圭中,就开始了“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的过程,到了冥豫成的时候就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了,折其右肱到这一步才算完成。

    折其右肱是告公用圭完成了火山旅-山地剥,于是就有了万物,有了没有头的人和勿用之牛,万和物都是因为折其有私了,所有的私有制的成员都反归于娣了之后才能够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天下,所以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比较难以理解,既然已经从有到无了,为什么又有了?这是因为虽然万物在无所往的时候已经从有变成无了,然而无的意义在于已经没有了干母之蛊和干父之蛊,所以父母的力量重新兴起,这个时候就“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母是坤为地,父是地雷复,母生发出了地雷复,地雷复得到了母的力量,可以源源不断地加持天位的震,所以天位的震中的震为雷就一跃成为天下神器,与此同时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也从获匪其丑转型为有嘉折首,士在完成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时就成为嘉遁之坎,可以伸出嘉顿之手在天山遁之后将两个口隔离开来,让人位的艮始终保持“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的状态,也就是进入到正复为奇的境界,不是道冲,却势如道冲,由于不会进入山地剥,没有穷的问题,所以其用无穷,顺势完成顶天,乃有“无所不知之谓圣”,而因为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已经一并完成了天山遁,得以一直唯用震为雷,不再出现离为火的双向加持,就不会有方,乃有“妙而无方之谓神”,两者是有生于无之后最显著的两个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