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
第四十八章谈的是无为和无事的意义:“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本章谈的是无心和善复的关联性,心是通过回天之门的障碍,所以必须无心,所以必须摄心,在人位的艮中“摄心守义”才能完成善复。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心是震为雷,不是地雷复,必须在“用拯马壮”之后才“获明夷之心”,在水风井-火风鼎的中行之后,有了马,才会出现明夷之心,也就是说在天地阴阳大化中才有心,心是炼气化神的阶段的产物,所以说“心使气曰强。”
圣人之治首重“虚其心”,目的是“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个时候的心是“我愚人之心也哉!”心是分别对待心,可以让艮为山在薰心时发展成为山地剥。
《吕氏春秋 精谕》所谓的:“纣虽多心,弗能知矣。”商兑时因为“未宁”,所以“不宁方来”,于是丹被用于车循环造成了多心,因为商兑的反行用的是至临,而不是知临,所以弗能知矣。
经历了山地剥之后就没有办法发展到天位的艮,无法完成时见曰会和殷见曰同,也就无法成为天地否中的“天地之心”,所以彖辞对地雷复的卦辞的解释总结道:“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这一句话带有疑问的成分,一直要到完成了善复,进入到了天地否时,圣人在天位的艮中抱朴守一,少私寡欲,这个时候就没有分别对待,只有朴,没有心,所以“圣人常无心”,所以善复代表着“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
以百姓心为心是万物之心,百是全,已经到了全归的时节,姓是雷泽归妹的力量,雷泽归妹的心是归妹愆期迟归有时的心,所以以百姓心为心是完成时归,完成善复之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善者指的是能够以或承其羞完成善复者,吾是告公用圭者,已经完成了中行,而进入到了利御寇的力量中,所以吾是御者,风泽中孚可以转化成为风火家人,就可以通过回天之门,这就是吾善之;
不善者指的是完成获匪其丑者,虽然经历了山地剥,可是风泽中孚中的吾还是同样地善待之,一视同仁地完成见,可是这个时候的见是四时之见,只能达到有疾的高度;
德是直心,德善是直的力量完成了善复,唯有雷泽归妹能够完成善复的任务,所以德善指的是雷泽归妹的力量,即使经历了山地剥,还是可以一直发展到天位的艮中,而完成善复,因为雷泽归妹具有双重的力量,既有雷火丰的力量,也有地雷复的力量,雷火丰的力量发展到了无所往的时候就已经告罄,地雷复的力量又继之而起,才能够“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信者是进入主人有言者,吾会在完成了水风井-火风鼎的中行之后信之,在完成了四时之见之后不需要进入到车循环,就可以直接地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中;
不信者指的是车循环,车循环中因为有山地剥,不能保全天位的大和震为雷,以至于造成了国用不足,可是,吾还是会信之,只是因为力量不足,“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只能发展到有疾的高度,必须从交的力量中回到直的力量中之后而完成善复,才能进入到天雷无妄中;
善复能够将不信者的力量升华为信者,而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大信中,圣人的不言之教所建立的信的意义远远超越了主人有言所建立的信,因为不言之教中没有山地剥,可以达到《礼记·学记》中提到“大信不约”的境界,不约就是没有山地剥所造成的约纳户牖,所以可以直接成为人,所以谓之大信,大信也是直的力量使然,只有直的力量才能通过回天之门而完成见,才有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在天雷无妄的天下中,歙歙焉是无所偏执貌,王弼认为:“聖人之于天下,歙歙焉,心無所主也。”事实上心无所主并不是没有了主见,而是没有分别心,才能做到没有我执;
歙是将其羽可用为仪的两只羽手和火风鼎中的子都在火山旅中合和在一起,完成了三星在天,完成了三星在天,没有了子就没有了车循环,这就是“为天下浑其心”;
百是全,姓指的是雷泽归妹,雷泽归妹是唯一可以进入到生门的“毛姹女,女中王”,婴儿姹女才能一起通过谷神不死玄牝门,执其随的时候“百姓皆注其耳目”,人位上的成员都进入到了人位的艮中,田相值所形成的大在凵中就形成了耳,震为雷在口中就形成了目,所以谓之百姓皆注其耳目;
孩中有子、二和万,以及代表小的T,亥有归藏万物的意义,在天地否-天雷无妄时万物都隐藏于天位,所以谓之圣人皆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