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师利承旨问疾时发出了文殊四问,第三问是:“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
所谓的有疾菩萨是在“冥豫成”之后进入到“有渝”,也就是玄同之后以玄德的身份进入到夬履中,所以文殊师利问维摩诘应该如何“慰喻”有疾菩萨?宽慰晓喻的目的是帮助有疾菩萨证悟空性。
有疾菩萨是在风泽中孚的力量中发展到天位的艮中,冥豫成之后又在有渝的心法之下进入到夬履中,从天水讼的角度来看则是进入到“渝安贞”中,目的是进入到泽雷随的“官有渝”,由于还在孚乃利用禴中,还有车循环和山地剥,所以不能称为明心见性,必须了悟无我,才能跻身登地菩萨之列,这个时候就进入到了见道位初地的欢喜地。
慰喻还没有明心见性的有疾菩萨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小乘修行非常坚固,如在屋中一般,看不到屋外的世界,尤其是好不容易练到可以在人位的坎中如同寺庙一般牢牢地持住人身,如果说“厌离于身”就是违心之论,所以必须“说身无常”,无常是士所造成的结果,士在至临时进入到了人位的大,就无可避免地成为老子口中的“盗夸”,就会“不道早已”,所以“非道也哉!”这个道理一直是有疾菩萨苦思不解的问题,知道有问题,却不知道错误在哪里?《道德经》针对至临的问题反复说明,想方设法让有疾菩萨明白“不可涉大川”的道理,固守在天位的坎中,“去彼取此”之后就在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中,就可以就可以常在知临中,如果有疾菩萨不知道知临的道理,那么众生会一直在病中,菩萨就会一直在有疾中。
由于有疾菩萨从涅槃而来,好不容易修到可以持住人身的地步,根本不愿意回到涅槃,所以必须“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如果士留在人位的坎中就会因为“利用刑人,用说桎楛”而带来苦,法海成为苦海,雷峰塔中了无生趣,归根结底所有的身苦都是至临的结果,炼神还虚时还是可以从玄同进入到玄德中,渐次脱离孚乃利用禴,没有了人位的坎就没有了身苦。
至临时的告公用圭在来反时造成了山地剥,以至于“王臣蹇蹇,匪躬之故”,造成事实上的身无我,但是并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应该“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无我才能从人位的坎中进入到人位的艮中,众生就在人位的艮中,所以可以直接地教导众生,一举完成天子之孝,无我才能免于干母之蛊和干父之蛊,就可以让所有的众生在坤为地-地雷复的力量中归藏于天,最重要的是震为雷因为“有国之母,可以长久”而成为天下神器。
毕竟寂灭是无余涅槃的境界,毕竟寂灭就彻底地涅槃寂静了,这不是有疾菩萨所乐见的,所以“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身空寂是天山遁的结果,还在有余涅槃中,而完成了天山遁就得一了,就没有了分别对待,于是就入不二门了,身空寂时就可以唯用震为雷了。
“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指的是是亢龙有悔了,就彻底地脱离了孚乃利用禴中的先罪,先罪指的是“罪莫大于可欲”,可欲是山泽损的告公用圭被用于车循环,造成了山地剥,当告公用圭完成了去彼取此,就“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个时候已经在用大牲吉时期,勿用之牛就可以成为了生的力量,不再“入于穴”了,王假有庙时期的心法和作为就成为过去。
“以己之疾,愍于彼疾”的愍是士将民敲打到天位的艮中的心,也就是完成天山遁的心,天山遁是进入到无争的极乐世界,就没有疾,也没有病了,所以大慈大悲的最高境界是完成天山遁,“以己之疾,愍于彼疾”牵涉到利己,必须没有利己心,也就是无我了,才能进入到有厉中,藉着有厉才能完成天山遁,所以愍的本质是无我。
坎为水-山水蒙-泽水困都在车循环中,车循环是去的心法,所以诸法都是劫,此时人位的艮中的一切众生都在车循环中,所以都在劫中,“知觉乃众生”,必须发展到于臲卼时的无知无觉,才能脱离无数劫苦,慰喻有疾菩萨时就必须“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而出苦之道就是在“无所往”的时候在其来复的力量中归藏于天,“咸其辅颊舌”的时候一切众生都在极乐世界中,就可以进入到“夙吉”中。
福是完成了五气朝元,有了元神,才有了“视履考祥其旋元吉”,一切就吉祥了,“忆所修福”时已经在天泽履中,从玄同进入到玄德,在夬履时进入到兑为泽中所修的福德,兑为泽已经在佛性中,所以维摩诘示疾说明了有疾是福报,不过,兑为泽还带有孚兑,还没有脱离孚乃利用禴,所以必须“念于净命”,净是瀞的假借字,静是归根复命的力量,“念于净命”时已经“大君有命”了,而完成了天山遁-天地否,就无争了只剩下二点冰,二点冰代表震为雷,所以实际上净就是白,就是纯粹的震为雷,在雷山小过时必须勿生忧恼,否则又会形成至临,而且士必须“常起精进”,固守在天位的坎的常中,再起的时候就在知临中,也就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中。
维摩诘以“当作医王,疗治众病”作为第九慰喻,取其以“或承其羞”医治“获匪其丑”所造成的众疾,或承其羞是以胜解完成“包承”和“包羞”,就可以“去彼取此”,“或承其羞”的基础是“藉用白茅”,也就是以震为雷垫底,人位的震能够固定在人位的震中不动就意味着已经从“利己”转到了“有厉”,意味着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不再用作“用拯马壮”和“来反”,就可以成为天山遁的力量基础,才是最佳的慰藉方式,天山遁之后人位的艮中的众人都进入到了天位的艮中的极乐世界,天山遁就发展成为天地否,就得一了。
慰喻有疾菩萨是帮助有疾菩萨成为“善为士者”,“善为士者”必然是真正地能够掌握王的心理者,士如果成为知觉乃众生,就没有了善复的可能,必然因为具备不同于众生知觉的认识才有可能完成善复,“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正是因为具备了善复的知见,维摩诘总结为九点心法,具备了这样的知见才能免于成为知觉乃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