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生法忍

维摩居士示疾时,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和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于是释迦牟尼佛转向诸菩萨,不过,弥勒菩萨也不堪任诣彼问疾。

弥勒菩萨所代表的力量是兑为泽,兑为泽是玄同之后进入到玄德中,就进入到了中乘中,中乘还有玄,所以人位的震“不永所事”,这是因为泽风大过造成了“有它”,就“有它不燕”,于是“昔日王榭堂前燕,就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具有来反的性质,以至于“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中行之后藉着风泽中孚完成“过涉灭顶”,小有言时的风泽中孚具有“翰音登于天”的性质,因为无法长久地待在人位的艮中,所以再进入到泽风大过中,这个时候的风泽中孚就具有了过涉灭顶的性质,目的是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所以“过涉灭顶”就具有了“拘系之,乃从维之”的效果,玄同时拘系在天位的艮中,一起反行时则藉着十朋之龟来“维心”,才能在人位的震中长久一些,不过,还不是究竟,这个时候弥勒菩萨还在加行位中。

弥勒菩萨在泽水困的于臲卼时达到了诸法皆空的境界,于臲卼是无的境界,当士完成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就可以在泽山咸中育阳,而有了生,炼神还虚时进入到修道位,这个时候达到了玄同之后还可以再进入到玄德中,还有生灭;得一时则完成了天山遁-天地否,诸法的车循环已经卷藏到天位的艮中,就不受生灭了,无生法忍是得一时的境界,这个时候就见道了,就是不退转菩萨摩诃萨,始见一切法毕竟不生之理,得一时就得道了,此时已经没有了人位的坎中的我和坎中子,就没有孚乃利用禴,没有了孚乃利用禴,就不再进入到玄德中,就无所造作了,唯用震为雷时就不再用火,所以毕竟不生,因为毕竟不生,所以名为“无生法忍”,因为人位的艮已经遁走,所以不受有生有灭,没有了孚乃利用禴就意味着玄的涅槃,这个时候就在有余涅槃中,弥勒菩萨在成就“无生法忍”时成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不退转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就可以进入到炼虚合道的证道位。

弥勒菩萨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地之行时还在泽水困中,维摩诘前来谈授记,世尊为弥勒授记时预示弥勒将“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维摩诘先从生的角度询问弥勒,过去生已灭,未来生未至,现在生则正处于泽水困中,“亦生亦老亦灭”,如果指的是得一时的无生境界,也在“无智亦无得”中,有如何能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怎么有一生授记?

如生和如灭都是玄德在山火贲中的境界,正在藉着山泽损中的告公用圭的力量完成过涉灭顶,只有灭的力量,因为经历了山地剥,所以没有受记者的存在,众生、众圣贤和弥勒都在过涉灭顶的力量中,如果弥勒可以受记,那么一切众生也可以受记,因为人位的艮的一切众生都“不二不异”,融为一体,如果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也应得,如果弥勒得灭度,一切众生也当灭度,所以一生不是时间中的一生,只有在得一时才有可能得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和灭度,所以一生授记意味着必须得一。

于臲卼时人位的艮中的一切众生都是诸法空相,所以“一切众生即菩提相”,都会一起在坤为地-地雷复的力量中完成善复,天山遁-天地否时人位上的一切众生都会毕竟寂灭,所以天地否中的相即涅槃相,而且因为已经可以唯用震为雷,没有离为火,所以不复更灭;所以维摩诘劝告弥勒不要以不退转地之行诱导诸天子,因为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

维摩诘提示弥勒天水讼中的诸天之必须没有分别菩提之见,菩提是从有言发展到泽山咸在进入到天位的艮中,将人位上所有的法都归正到天位的艮中,不可能以身得,也不可能以心得,天山遁时人位的艮中的诸法空相都寂灭了,所以寂灭是菩提;得一的时候已经离诸缘,不再观我生进退,所以不观是菩提;天地否时“含章”的力量已经在地雷复的力量中归藏于天,所以障是菩提;士在完成了得一之后就不再有忆念,就不可涉大川了,所以不行是菩提;于臲卼时心行断灭,没有了四时之见,所以断是菩提;得一时没有了孚乃利用禴中的颠倒妄想,所以离是菩提;得一时已经无欲无染,不再入于穴,所以不入是菩提;贲如皤如时就顺天了,在善复中归藏于天,乃有大顺,所以顺是菩提;住是居于天位的艮中的法性中,所以住是菩提;至是至临,形成了厚实的时候就可以完成或承其羞,而改变告公用圭的性质,人位上的祭祀就可以在地雷复中回天,所以至是菩提;得一就没有了意和法,就可以入不二门,所以不二是菩提;得一就等同于佛性,涅槃就等同于虚空,所以等是菩提;无为才能完成善复,而离开了孚乃利用禴中的生住灭,所以无为是菩提;知是知临,知临可以自动回天,了断了人位的艮中的众生和告公用圭的心行,所以知是菩提;会指的是泽山咸中的时见曰会,不会则已经进入到了天山遁的殷见曰同,所以不会是菩提;烦恼是习坎所产生的产物,在火山旅中合和时就造成了山地剥,天地否时就没有了火山旅中的合和,所以不合是菩提;处是火山旅的旅于处,旅于处时进入到车循环就会造成山地剥,就会造成形色,没有了山地剥就无形色,所以无处是菩提;名是月的反行入口,只发生在交的力量中,交是假的力量,没有了名和坎中子就名字空,就没有了车循环,所以假名是菩提;如化是“贵难得之货”的结果,就有了取舍,中行之后可以“不贵难得之货”,而从白马翰如转入贲如皤如,而无取舍,所以如化是菩提;乱是泽水困的产物,可以藉着禅定的自静而脱离了泽水困的乱,所以无乱是菩提;善复而得一时就天得一以清了,因为已经完成了天山遁-天地否,而在涅槃寂静中,所以善寂是菩提;士成为善为士者的时候就微妙玄通了,诸法都已经归藏到了天位的艮中,因为不再反行而难知,所以微妙是菩提。

维摩诘说是法时,天水讼的二百天子都进入到天地否中,而得无生法忍。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和五百大弟子所代表的力量是第一层次到第四层次的小乘境界;菩萨是已经发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已经回小向大,进入到了成佛的菩提道,无生法忍是菩提道的基础,无生法忍是已经在诸法空相的“于臲卼”时在地雷复的力量中完成冥豫成,无生法忍说明了已经可以在天地否时无所造作,不会在进入到诸法中,士能够抱持着不可涉大川的原则,就可以避免造作,因为无所造作,就毕竟不生,是谓无生法忍,不过在有余涅槃时还是可以“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敢为。”所以可以在玄同之后进入到玄德中,带着佛性进入到人位,开始了“善复为妖”的过程,妖代表有疾,维摩诘示疾就是进入到有疾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