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大反小 欲多反少

《河上公本章句》在谈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的“大小多少”的时候注解道:“大小多少,陈其戒令也。欲大反小,欲多反少,自然之道也。”说明了“大小多少”是进入到天地否的“我自然”的道路,欲代表车循环,所以“大小多少”是摆脱车循环而炼神还虚的关键,也是超越难关而进入到天地否的胜中的门户。

“欲大反小”中的欲大指的是孙子兵法所谓的“斥泽之军”,乃第三种车循环,欲大的主体是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所以属于山天大畜的背景力量,在“无将大车”中山泽损中的大被用于山地剥,中行之后就进入到了风泽中孚中,所以此时要反小,反小在“正复为奇”中,这个时候的小已经变成了吾,吾是神,处于神纪中,而大也已经恢复成为五,而成为渡舟,这个时候必须从“白马翰如”时的“翰音登于天”转变成为“贲如皤如”的“冥升”,才可以完成天山遁-天地否,这个时候还在“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的阶段,属于“袭常”的前奏。

“欲多反少”中的“欲多”则是孙子兵法所谓的“水上之军”,乃第一种车循环,指的是“小有言”的车循环,震为雷被小所用形成了多,所以在水上之军中小和二是主体,而转折之地在火山旅-艮为山,小必须与二率先进入到人位的艮中,坎中子也会随之进入,就没有了人位的坎,人位的坎是车循环的立足点,于是就没有了车循环和山地剥,所以小与二进入到人位的艮中之后可以发挥禁乱止暴的作用,多是重月,月是震为雷在倾倒的凵中,意味着经历了山地剥,而且多有数量大的意义,多造成了“小有晦”,以至于无法发展到天山遁-天地否,而且造成了“其行塞”,以至士于无法“知临”,所以当多出现的时候必须从少着手,就必须从“归妹愆期”进入到“迟归有时”中,此时就进入到雷山小过中,意味着已经在“需于沙”中完成了“眇能视”,所以反少,反少是因为“及其臣,不及其君”,此时必须“过其祖”,也就是“同人于宗”,将人位的坎中的老祖宗引导到雷山小过,才能“遇其妣”,获得坤为地-地雷复的父母之力,这个时候在“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的阶段,到了这一步才完成了袭常,就见道而得一了,见道之后就可以进入到进入到安道中,也就是进入到“善复为妖”中。

“欲大反小”谈的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的过程,还在孚乃利用禴的日月阴阳大化中,“欲多反少”则谈的是“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过程,此时已经进入到了时归中,已经在雷水解-火雷噬盍中,雷山小过时用到了雷水解-火雷噬盍的胜解力量,意味着已经完成了见道,改变了火风鼎-火水未济-火泽睽的用火模式,因为“田获三狐”之后就再也没有了火水未济,才能进入到火山旅-火泽睽-火雷噬盍的用火模式中。

完成“欲大反小”是吾的功德,完成“欲多反少”是士的功德,吾用的是告公用圭,告公用圭的力量很强,要上则上,要下则下,却还在“匪躬”中,而且在天风姤中还有山风蛊,所以还不能“冥豫成”,还不能得一,唯有士的大能才能做到“眇能视,跛能履”,才能进入到“视履考祥其旋元吉”的境界,这个时候就“袭常”了,吾与士的“语行相应”才能进入到天地否的自然之道中,“大小多少”都在地雷复的力量中归藏于天之后,就“我自然”了。

“欲大反小,欲多反少”是炼神还虚时的关键,“圣人犹难之”,不过,一旦见道,就“终无难矣”,就进入到了安道过程,后面就容易了,圣人只能告诉我们其中的道理,至于能不能做到无为和无我,就是自己的功夫了,所以老子在谈“大小多少”之前先谈“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是吾与士在语行相应中完成了“大小多少”的归藏于天,为是士的为,无为则是吾的无为,就不至于“吾与尔靡之”,士才能将“我有好爵”发展到“好遁”;事是士的“或从王事”,就会造成山地剥,在雷泽归妹中“士刲羊,无血”,意味着有心,避免了“失得勿恤”,士是我,说明了我有所保留,没有发展到山地剥,所以无事;味是风泽中孚中的吾以至临的力量用作风火家人,以便进入到有喜中,无味则是没有了五味,吾就可以在地雷复的力量中完成天山遁-天地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