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贬心猿四十五难

第五十六回一开始就指明正是“灵台无物谓之清,寂寂全无一念生。猿马牢收休放荡,精神谨慎莫峥嵘。除六贼,悟三乘,万缘都罢自分明。色邪永灭超真界,坐享西方极乐城”之际,一路无词,又早是朱明时节,朱明是夏季的别称,夏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人形,头部是横目,而且目中有睛,两只羽手为手,廿为足,这是一个已经受兹介福的人,朱明说明了正居于“朱绂方来”和“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中,他师徒们行赏端阳之景,虚度中天之节,忽又见一座高山阻路,端阳之景指的是车循环中的景象,城邑早已经成为京,日仍然在京中循环,中天之节是端阳节,指的是萃如嗟如的中行,意味着虽然具有明的条件,却仍然在车循环中,没有明的机缘,所以谓之虚度,忽又见一座高山阻路,这里黄梅红杏堪供食,文中前后出现了7个供,供是在孚乃利用禴的禴祭中恭敬施陈以具足,行者的结论是:“若肯一个月供得七八十遭,老孙越有买卖”,买指的是车循环,卖指的是山水蒙中的再三渎,意味着频繁地出现车循环,一个月供得七八十遭,就进入到了再贬心猿的买卖中了,所以这个时候必须悟三乘,第四层次是小乘的成就之地,证得阿罗汉果之际,同时也是大乘之始,在孚乃利用禴中无法谈大乘,因为其中有山地剥,大乘是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圣人境界,所以不能有山地剥,丧羊于易之后就丧失了时归的力量,要进入到大乘就必须除六贼,摆脱六根六识六尘的纠缠,才有可能破除我执,就可以避免山地剥,破处山地剥成为进入大乘的关键。

再指的是“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中的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就衰竭了,事实上力量中的衰和竭另有其意,衰是完成了车循环的中行,竭是困于葛藟,也就是在告公用圭中发展到了渎的程度,渎不是淤堵,渎指的是三岁不觌,雷火丰发展到了天位的艮的高度,出现了“阒其无人,三岁不觌”的现象,阒是寂静,第五十六回诗中首句“灵台无物谓之清,寂寂全无一念生”就是阒其无人了,这是天位的大与人位的大结合成犬,忠实地在风山渐的门中监控着目的效果,三岁不觌是三和岁始终在车循环和山水蒙中做买卖,而无法完成见,此时正当斥泽之军与处山之军之交,即将完成时归,结束三岁不觌的局面,所以在风山渐中FK的力量不敌利御寇的力量,时乘六龙以御天的御的力量中有示和士的持卪敲打,所以锐不可当,处山之军的力量中有金和兑,所以会有挫其锐的局面出现,否则就进不去天位,《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就是这个节骨眼上的事情,挫其锐是风山渐-水山蹇中的解角以姤其角,解其纷是雷水解,合其光是火山旅-艮为山,同其尘是泽山咸,老子所界定的“玄同”是第四层次的任务。

贬是贝乏,贝指的是山泽损,乏是正的相反,而且乱已经发展到了惟十有三祀的渎中,夷狄为患,必须完成涣其血去逖出,但是风泽中孚具有用拯马壮的心法,始终难以避免进入到车循环,所以不能再走老路,三必须发挥司徒的功德,才能姤其角而归正求真,在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之后,西戎就变成了北狄,所以非常关键的地方在于《庄子·天地篇》中的“子往矣,无乏吾事。”风泽中孚中的人位的震被用作用拯马壮而成为子,忙着车循环,在完成了无之后不要荒废了吾事,吾事指的是风泽中孚中归正的正事,所以贬值之后必须升值,完成升其高陵,所以必须完成解其纷,解除人位的坎中的史巫纷若,“猿马牢收休放荡,精神谨慎莫峥嵘”,示才能在进入到火山旅-艮为山的时候禁乱止暴。

心是用拯马壮的结果,用拯马壮之后才“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离为火只能产生日昃之离,也就是先有了日,只有在用拯马壮之后才有了明夷之心,心是月,不是日,这个时候才有易,《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大卜是告公用圭中的士,周易在孚乃利用禴中,归藏在处山之军中,连山在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中,三种告公用圭的模式都是士的职掌,如果是三部不同的易经,那么就不是同一个大卜所能够掌握得了的事情了,“猿马牢收休放荡”,才能发挥大卜的功德。

猿指的是心猿,心猿在西游记中出现了33次,首次出现是在《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中,具有定义的性质,射阳居士连用三首诗来诠释心猿,诗曰:

  混元体正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渺渺无为浑太乙,如如不动号初玄。

  炉中久炼非铅汞,物外长生是本仙。变化无穷还变化,三皈五戒总休言。

  又诗:

  一点灵光彻太虚,那条拄杖亦如之:或长或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

  又诗:

  猿猴道体假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岂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拴牢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如如不动号初玄”说明了心猿是如如不动的天位的坎,也就是原筮,本质上是玄,但是加上了“渺渺无为浑太乙”的功德,也就是具有用拯马壮的功德,所以具有泽地萃的初的成分,初玄又不同于玄,初玄多了用拯马壮的车循环,所以心猿是混元体,西游记中以哪吒三太子代表玄,以行者代表心猿,玄是三种力量所组合而成的力量,包括了入主的力量、横竖横排任卷舒的那条拄杖、以及用行师的力量,由于玄体是师,所以玄是中行之力,也就是用六之力,而心猿则是车循环中的力量,玄是固定的三种力量,心猿却与告公用圭结合在一起,告公用圭的力量是变化的,所以心猿变化无穷还变化,心猿具有无始无明的性质,所以“三皈五戒总休言”,心猿代表天心,一直保持着本然,“万劫千番只自然”,玄很容易让人误会只是力量,不是意识,用冥的时候最能够体会到玄的无意识性,但是在西游记中以哪吒太子代表玄,在第三十三回时哪吒三太子在诸仙都认为不能装天时,提出了装天计,以助行者成功,说明了玄是意识与力量兼备,玄同之后玄的意识性增强,到了第七层次时万法归一之后,更是玄的高光时期,守一就是守玄,“马猿合作心和意”,在南狩的过程中是心猿,完成了有它之后就变成了意马,因为马是中行的产物,中行之前没有马,而心猿是初始的力量,中行之后没有玄,飞鸟离之时是玄,飞鸟所以之音时就成为马,从如如不动的初玄发展到道德经中的玄同,期间经历了鼎玉铉和青玄,火风鼎发展到了告公用圭时初玄就出动了,所以平陆之军、斥泽之军和处山之军中都有心猿,可以视生处高,所以“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时,所以得一时初玄也在其中,神也用到了横竖横排任卷舒的那条拄杖,所以也有初玄的成分。

四十五谈的是第四层次中的五,五是告公用圭的主力,被用作建用皇极,建用皇极的精神是“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也就是天雷无妄的境界,所以就不能有山地剥的存在,而建用皇极的最后目标是城复于隍,而不是威用六极,所以必须将旅焚其次的火山旅发展成为鸟焚其巢的火山旅,就摆脱了山地剥,第四层次是小乘的最高境界,也是大乘之始,如果在这个时候再贬心猿就意味着走向小乘,继续山地剥一途,就意味着“仙道未成猿马散, 心神无主五行枯枯”,大乘之路不允许山地剥的存在,心猿不能分开,只有“猿熟马驯方脱壳”,才能“功成行满见真如”,所以在《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心猿初定时就强调:“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拴牢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所以第五十六回开宗明义曰:“精神谨慎莫峥嵘,猿马牢收休放荡”,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出现第五十六回标题所示的《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狂的出现是恒雨若的结果,也就是离为火的双向加持发展到了告公用圭的程度,火凤鼎在方雨亏悔的雨中处于山风蛊-艮为山,在山风蛊中有雨,遇雨到了极点就成为山地剥,往遇雨则吉是推送到鸟焚其巢的高度就吉了,山风蛊-艮为山在离为火的双向加持中太久了就会狂,因为若的时候是在孚乃利用禴中的巽,也就是火凤鼎,虽然这个时期没有恒燠若时的豫,却还会受到恒寒若的急和恒风若的蒙的综合影响,尤其是大量的恒旸若时的僭,意味着车循环所造成的僭越很严重,谁也不服谁,“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文中出现了许多的扬、阳和杨,借宿处的庄主姓杨,都在暗指着僭越现象,从玄的角度来看,五是青玄,“忽乘青玄,熙事备成。”人位的艮中熙熙攘攘的事情都要发展到天位的艮中的冥豫成的境界,所以第四层次的丹成的时节,但是“心有凶狂丹不熟,神无定位道难成。”这个时候“念用庶征”已经发展到了“涧内水流如泻玉,路旁花落似堆金。山势恶,不堪行,十步全无半步平”已经出现了势的力量,势的观念被带入再贬心猿四十五难,而势正是恒雨若的产物,也就是告公用圭的表现,“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圆石从千仞之山滚落的时候势如草寇,所以首先要做的是“挫其锐,解其纷”,才能谈玄同,射阳居士将《道德经第九章》的功遂身退的观念揉入了再贬心猿四十五难中:“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风山渐-水山蹇是观我生进退的时节,并且已经发展到了观其生的高度,就有了超越我执和法执的高度,奠定了第四层次的心理建设,持而盈之是水上之军发展到了平,也就是已经到了绝的程度,绝地无留,进退维谷,所以不如已事遄往,已事遄往就进入到了平陆之军-斥泽之军中,最终进入到了处山之军,就可以完成时归而进入到天雷无妄,再于有疾中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斥泽之军与处山之军在风山渐-水山蹇交会,乾为天所产生的玉和金都进入到了人位的艮中,不但锐不可当,而且刚强坚硬,最终都将反归于娣而归于无,第四层次是有的巅峰状态,可是却无法保持有的状态,有无的平衡开始改变,富贵是向用五福的结果,天位的力量进入到人位,造成了我马唯骄,我和马过去都不存在,到了孚乃利用禴时才出现,从飞鸟离之发展到了飞鸟所以之音,就进入到了雷山小过,雷山小过中反行就会造成自遗其咎,咎是往不胜为咎,这个时候可以在完成时归之后进入到天雷无妄,缺因为丹的反行而无法完成时归,以至于无法进入到唯用震为雷的时节;冥豫成的时候三已经功成就必须从身上反归于娣,回到三星在天中,丹成才是天道,所以再贬心猿四十五难和难辨猕猴四十六难的结尾语是:“神归心舍禅方定,六识祛降丹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