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师利承旨问疾时向维摩诘所发出的第三问是:“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所处的时空正是楞严经的“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之际。
觉海是天风姤中的人位的艮中,天位的兑和人位的兑所代表的大海都进入到人位的艮中,这个时候已经有了菩萨觉,菩萨觉是一种介于初步觉悟与完全解脱之间的境界,还没有到佛觉的层次,佛觉时已经脱离了生死轮回的束缚,圆满而超越,如果是佛觉的话就不需要谈到“知觉乃众生”了,因为佛觉时众生都已经在天山遁-天地否中了,天位的兑的生与人位上的心相会才有了性;澄是水静而清,“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完成了归根复命就可以得一,“天得一以清”,在玄同之后以玄德的身份进入到有疾菩萨的夬履中;圆是士的功德,“圆而神”的时候士已经完成了稽疑,就完成了五气朝元,有了元神。
“圆澄觉元妙”的时候已经完成了得一,所以有元神,这个时候的觉就等同佛性了,而可以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妙中;“元明照生所”时玄德带着佛性进入到夬履中,在泽水困时照见五蕴皆空;“所立照性亡”所立是“一握为笑”所造成的“萃有位”,至临所形成的大被用在照上就会造成性亡,说明了还没有完全摆脱生死束缚,这个时候还在“正复为奇”的阶段,当下的任务就是进入到“善复为妖”,这个时候就必须明白“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的道理。
“迷妄有虚空”是迷复的结果,因为颠倒妄想而用行师,造成了虚邑,虚邑就是色空;火水未济和火泽睽就可以“依空立世界”,世是三十年,代表着“惟十有三祀”,已经因为火风鼎而进入到勿用中了,界则是火泽睽发展到山泽损所建立的大;山泽损的人位的大用在“想澄成国土”,也就是藉着雷山小过中的幻相完成归根复命,幻相好像没有什么作用,只是梦幻,却可以造成尘泥的效果,这个过程“匪夷所思”,因为“大道甚夷”而造成了“匪躬”,诸法空相时时候所就变成为色,思的时候十朋之龟和日都进入到人位的艮中,人位的艮就成为谷,而具备了通过玄牝之门的条件,冥豫成之后进入到有渝,兑为泽的人位的兑就成为国土,从泽山咸的角度来看就是经历了“朋从尔思”,至临所形成的朋在中行之后师就变成了从,爾是吾与尔靡之,思的时候成为谷,而通过玄牝门;“知觉乃众生”是因为士知临时来到人位的艮中,再于甘临之后进入到无攸利的车循环中,造成了学和见,就有了觉,也就是在来反之后进入到风泽中孚的四时之见中,由于“中士闻道,若存若亡”,此时还在孚乃利用禴中,人位的艮经历了山地剥,所以这个时候在色空中,色空的时候是在坎为水-山水蒙所形成的色和空中,此时已经在兑为泽的中乘菩萨净土中,实际上众生是在“不知不觉”中,必须在泽水困中发展到“于臲卼”时,进入到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诸法空相中,在无知无觉中完成善复,此时士必须认识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的道理,才能完成善复;
空生大觉中实际上是在诸法空相中,这里的大觉不同于佛觉,大觉是山泽损所建立的大被用于山地剥的结果,还在正复为奇中,“如海一沤发”指的是“有孚发若往得疑疾”之后所形成的兑为泽是大海中的菩萨净土,所以人位的艮如同大海中的气包,看起来是空的,却还是在有中,兑为泽的菩萨净土成为“有漏微尘国”,
在泽水困中已经发展到了微尘的程度,已经“需于泥”了,从告公用圭的角度来看则已经“于臲卼”了,此时虽然已经超越了色空,不过坎为水-山水蒙-泽水困所形成的诸法空相“皆依空所生”,所以此时的国土因为还在孚乃利用禴的有为法中,所以还在有漏中,要达到无漏,就必须完成诸法的归藏于天,人位上没有了车循环,才能没有烦恼,所以必须藉着无为法完成归藏于天。
“沤灭空本无”指的是大海一沤发在坎为水-山水蒙-泽水困诸法中已经成为诸法空相,而且离为火的双向加持的力量已经从有到无了,到了于臲卼这一步时已经空本无了;正因为离为火的双向加持已经发展到了于臲卼,所以更何况人位的艮中的欲有、人位的兑中的色有和天位的兑中的无色有,也都已经从有到无了,意味着经历了山地剥,只剩下了天位的艮,这个时候就无所往了,就必须等待坤为地-地雷复的力量在静中完成善复;一旦完成了归根复命,得一时就等同佛性,而所有的佛性都没有任何的等差,这个时候就“归元性无二”了;完成“归元性无二”的方便法门有很多,楞严经就是专门介绍各种的方便法门,在二十五为大菩萨的修行法门中又以观音菩萨的修法为最。
《楞严经》是大乘菩萨对中乘有疾菩萨的开示,如同《维摩诘经》一样,内容也不出《易经》和《道德经》的范畴,从《易经》和《道德经》出发,可以徜徉于大乘佛法的智慧海洋,而没有任何的碍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