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数舆无舆”出现在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属于道德经中的谜之章句之最,各种版本的内容都不尽相同:
河上公本:“故致数車无車,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王弼本:“故致数輿无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傅奕本:“故致数譽无譽。不欲碌碌若玉,落落若石。”
帛书版甲本:“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若玉,硌□□□。”
帛书本乙本:“故至数輿无輿。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网路通行版:“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在各种的版本中要数《帛书本乙本》的“故至数輿无輿。”最符合全篇要旨,老子的语法一直都是循着正-反-合的模式,本句出现在反中,属于负面的陈述,“故至数輿无輿”指的是至临的宗旨是君子得舆,但是至临却始终都是事与愿违,至临必然造成“惟十有三祀”的结果,所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至临具有用拯马壮的习坎,用拯马壮之后就进入到车循环,以至于别无选择地只能在中行之后藉着风泽中孚在四时之见中循环往复,一直无法发展到天位的艮中,就无法“君子得舆”,“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和“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都是至临的结果,至临之所以不道是因为火地晋采用了“失得勿恤”的心法,不计得失就没有成果,因为缺少了成就者特有的细腻,就无法具备归藏于天时所需要的协作能力。
至临的目的是“君子得舆”,但是“君子得舆”建立在“硕果不食”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火山旅必须一直发展到“鸟焚其巢”的高度,才能“君子得舆”,恰好与至临方向相反,所以老子在第三十章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君子得舆”是果,唯有在得一之后进入到了天地否之后抱朴守一,再反行时就可以唯用震为雷,天雷无妄的圣人境界才是“君子得舆”的果,所以必须“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为此反而不可以出现山地剥,山地剥是力量中最大的误区,“故至数輿无輿”实际上谈的是山地剥所造成的无果。
老子在本章的结尾强调:“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这句话的关键在“不欲”,“不欲”专指不进入到车循环中,因为车循环已经在左道旁门中,得心所欲时必然造成了欠谷,以至于无法通过玄牝之门,所以不欲成为在“剥床以辨”中完成“乘马班如”的玉,也不欲成为泽水困的困于石中的石,雷地豫的介于石可以在“无所往”的时候完成善复,进入到天山遁-天地否,泽水困的困于石却只是“据于蒺藜”,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不如守中”。
黎明的一把火是导致功败垂成的最大错误,夜间比较容易维持力量的稳定,“勤而行之”是士的责任,如果解释为“天道酬勤”,一定要燃起黎明的一把火,就会进入到至临,就产生了矜、伐、骄、已、强,就会无果,育阳的成果就被浪费在“甚爱必大费”中,用火不得法就会导致“故至数輿无輿”,这个时候一定要记得“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