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为光严童子所说的三十二道场实际上就是《哪吒-2》中申公豹所说的《女王宝典2.0》,因为进入到了菩萨道就是进入到玄德三相的天风姤-天水讼-天泽履中,就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三位女菩萨的力量中了。
神通是道场:神通是道场的意义在于漏尽通、宿命通、神足通都在归藏于天时才能成就,得一时才能完全“成就六通”,人位上则只能成就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想要成就六通就必须完成善复。
解脱是道场:解脱指的是摆脱烦恼业障的系缚而复归自在,也就是完成了“利用刑人,用说桎楛”,车循环是生死的根源,脱离了孚乃利用禴就断绝生死,完成了天山遁-天地否就进入到了有余涅槃,所以解脱与涅槃同义,必须“能背舍”,背指的是艮其背,艮止了山火贲的背离,才能转入雷泽归妹,完成善复,舍指的是几不如舍,火山旅时能够转入到泽山咸的王居中,才能打破孚乃利用禴的三才阵势,就可以完成善复而解脱。
方便是道场:维摩诘在《法供养品》中补充方便的意义道:“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方便力是神纪中的吾的力量,“为诸众生分别解说”也就是孙子在用间篇所谓的:“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因为处于神纪中,吾能够完全掌握人位的艮中的一切众生,才能进一步地完成雷水解-火雷噬盍时的协作,随机乘便地教化众生,一旦一切众生被一个一个地分开来,就可以针对性地安排各自的前行,就无法汇集成山地剥的力量。
四摄是道场:菩萨行者度人的四种方法: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也就是道德经中的玄同六阶段:“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一直到完成同人为止,“摄众生”的目的是维摩诘在《佛道品》中所补充的:“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多闻是道场:多闻是正复为奇的内涵,山泽损中的大成为釜斤,车循环中是多,风山渐中是闻,如闻行是“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进入到观行中,在人位的艮中的观行是“观我生进退”,也就是完成士进三退,坎中子也自然地跟进,就没有了车循环的轮轴,告公用圭就完成了转型。
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时“观我生进退”时结束“利用宾于王”,“利用宾于王”时就进入到孚乃利用禴中,就会造成“有孚失是”,贝的力量就被用于车循环,所以必须完成归正,而归正的时机在观我生进退时,进退是士进三退,由于没有了二、小和子,所以就没有了诸法,而能够做到这一步说明已经“观身无常,观法无我”了,就可以进入到“涅槃寂静”,是谓正观;因为已经在风火家人-风山渐的力量中,所以可以进一步地发展成为天火同人,“伏戎于莽”时就伏心了,“伏戎于莽”实际上已经“于臲卼”了,已经没有了离为火的双向加持,就没有用拯马壮,心才能重新纯化为成为白,而进入到由豫中。
三十七品是道场:三十七品是四圣谛中道谛的开展,乃小乘修行的基本内容,是趋向解脱、获得证悟的道路,三十七品能够达到涅槃境界的原因是能够“舍有为法”,有为法是以进入到人位上所作的修行,要通过回天之门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不过,无为法并不是无所作为,无为法的关键是能够放弃车循环和山地剥,意味着不能利己,进入到有厉时就脱离了有为法。
四谛是道场:四谛是佛教大小乘各宗共修、必须之法,目的是进入涅槃,四谛以苦谛为根本,集谛有名习谛,说明了集谛是“习坎,入于坎窞”的结果,也就是在习坎的作用之下在车循环中反复地“入于穴”,并造成了臼的结果,灭谛是正复为奇时的过涉灭顶,道谛是时归;四谛是“休征”的结果,可以完成四时之见,再进入到有疾中,休征时山风蛊之后造成肃的效果,如果在离为火的双向加持之下持续轮转就会将有言发展到狂的结果,狂是过度的山风蛊的表现,“休征”就变成了“咎征”;“不诳世间”说明了入于穴之后只有水风井-火风鼎,没有进入到车循环,才能完成四谛。
缘起是道场: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而成,任何事物都因为各种条件的相互依存而处在变化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此理即为缘起,因为没有归正,所以无尽,“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所以必须“深入缘起,断诸邪见”,缘起的力量来自于雷火丰,到了“于臲卼”的时候就没有了雷火丰,“心行灭处,言语道断”时在坤为地-地雷复中完成善复,就进入到了圣人的不言之教中,就没有了缘起。
诸烦恼是道场:烦是劳谦所造成的结果,造成了头疼脑热,恼是发怒,十小随烦恼之首就是忿,两者都是在雷山小过中用力的结果,发怒可以造成来反,告公用圭的力量都渐次集中在人位的艮中,所以在处其厚和处其实中,当地山谦转化成为雷地豫时就开始了善复,就完成了“知如实”,如实是人位的离的力量向上发展到天位的艮中,就可以进入到知临中,善复是“在烦恼中见菩提”,从善复的结果来看这就是所谓的“烦恼即菩提”,“烦恼即菩提”是炼神还虚时的境界,而如果是藉着“有厉”完成天山遁-天地否则是“离烦恼见菩提”,这是炼虚合道时的境界。